二十户村民聚集在西坡下的荒地前。村干部老陈带着测量工具,正和江韩讨论着什么。爷爷蹲在地上,抓把红土在指尖捻搓。
“这坡地能种柳?“李老四用锄头敲着板结的土块,“石头比土还多!”
爷爷站起身,指向坡地走势:“西坡日照足,金丝柳就喜欢石头缝里长。你看阳面这几丛老桩,“他拨开枯草露出几处树桩痕迹,“以前这就是柳林。”
王老汉擦着汗:“青丫头,你说这种植基地...真有把握?”
柳青跟周鸿才说已经签了协议当然是骗他的。
“没有。“柳青实话实说,“但比起被人掐着脖子,不如自己闯条生路。这一百亩坡地虽然贫瘠,但日照充足,坡度适合排水,正好适合柳树耐旱怕涝的特性。”
王老汉追问:“种苗呢?”
柳青看向坡上。
王老汉震惊了,原来这几丛混长在杂草中的柳条,就是金丝柳。
周鸿才很快打听到了消息,当知道只有七丛种苗之后,根本没当回事,一百亩地,看你们怎么种?
现在根本不是移栽的季节,种上也活不成!就算活了,等到能编筐的时候,清河柳编工坊还有没有都难说!
他不知道的是,柳青拿出奶奶的图谱,拍下页边的笔记,那里记载着'夏插三遮两喷水'的方法。
西坡,七丛金丝柳在晨光中闪着金光。省城来的周教授激动地测量记录,连连赞叹:“这么完整的野生群落!必须立即保护起来!”
在专家指导下,柳青组织村民采集健壮枝条进行扦插。大家搭建遮荫棚,安装自动喷淋设备。爷爷则按古法调配促根药水,赵教授检测后惊讶地发现含有天然生根剂成分。
“柳老师,”赵教授对爷爷的称呼不知不觉变得恭敬,“这个配方可以申请专利啊!”
爷爷只是摆摆手:“老祖宗传下来的,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傍晚时分,首批三千株扦插苗全部完成。看着整齐的苗床,柳青却面临现实问题:扦插苗至少要三个月后才能确认成活率,原料危机怎么解决?半年不接订单吗?
“先用这批金丝柳顶一阵。”爷爷对柳青说,“我算过了,能撑半个月。”
“但那都是野生种质资源...”赵教授急了。
“柳编人不断根,柳林才不会绝。”爷爷意味深长地说,“活着的手艺,比死了的标本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