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沟内,安营扎寨的初步工作告一段落。防御工事构筑了起来,山洞和营地也清理平整了。但所有人都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在这与世隔绝的山沟里,点燃兵工厂的第一把火。
这把火的关键,在于一座能够熔化金属的熔炉。没有火,没有铁水,一切关于造枪造弹的梦想都是空谈。建造熔炉,成为林枫技术小组面临的最紧迫、也是最基础的任务。
林枫根据记忆中土法炼铁的原理,结合手头能找到的材料,开始了设计。炉体需要耐火材料,这是最大的难题。他带着李铁柱和黑娃,在沟内四处勘察,寻找合适的黏土。
“林大哥,这土行吗?”李铁柱挖起一把略带红色的黏土。
林枫接过来,用手指捻了捻,又看了看沟底溪流边的土层结构,摇了摇头:“不行,含沙量太高,不耐烧。我们需要更细腻、黏性更强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黑龙沟深处一个背阴的坡地上,他们发现了一层质地细腻、颜色灰白的黏土。林枫取了一些回去,掺水揉捏,又捏成小块放在篝火里烧,取出后坚硬如石。
“就是它了!”林枫兴奋地说。与此同时,战士们也从各处收集来了更多的破铜烂铁,甚至冒险夜间出击,扒回了几段鬼子的铁轨和电话线,这些都是宝贵的金属原料。
材料备齐,建造工作正式开始。炉址选在山洞外一处通风良好、靠近水源的平地上。林枫指挥着大家,先用石块垒砌起炉子的内胆雏形,然后将捣碎的耐火黏土与细沙混合,加水搅拌成泥,一层层地糊在石缝和内壁上,用手拍实抹平。
这是个脏累的体力活,战士们个个变成了泥人,但没有人抱怨。大家都知道,这是在铸造希望。孙石匠虽然之前对林枫的“新方法”有抵触,但干起活来毫不含糊,他利用自己的石匠手艺,将炉基砌得异常稳固。
没有现成的鼓风设备,林枫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木制风箱,需要四个人才能合力拉动。制作风箱同样不易,木板拼接要严密,皮革风囊要密封,活塞杆要光滑。整个过程充满了反复试验,风箱漏气了就拆开重补,活塞卡住了就打磨调整。
看着这个逐渐成型的、怪模怪样的“土高炉”,战士们心里都在打鼓。这用泥巴和石头糊起来的东西,真能流出滚烫的铁水?
“林教官,这……能行吗?”连一向对林枫信心十足的李铁柱,也忍不住再次问道。
“理论上没问题,”林枫抹了把汗,看着自己的“作品”,“但实践出真知,点了火才知道!”他必须表现出绝对的信心,才能稳定军心。
经过几天的奋战,熔炉和巨型风箱终于建造完成。在一个天气晴朗、风向稳定的早晨,第一炉点火仪式(没有任何仪式,只有紧张的忙碌)悄然开始。
炉膛里先铺上一层木炭,然后加入砸成小块的生铁料和破铜烂铁,再覆盖上木炭。四个壮汉喊着号子,开始奋力推拉风箱。起初,只有浓烟冒出,随着风力的持续灌入,炉内的火光由暗红逐渐变得明亮,最后化为令人不敢直视的白炽色,高温热浪扑面而来。
林枫守在炉口的观察孔前,脸被烤得通红,汗水流进眼睛都顾不上擦。他紧盯着炉内材料的熔化情况,根据火焰的颜色和状态,判断着时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山谷中只剩下风箱的呼啸和火焰的咆哮。
时间一点点过去,拉风箱的战士手臂酸痛,快要支撑不住。突然,林枫大喊一声:“停风!准备出铁!”
炉工用长长的铁钎,小心翼翼地捅开出铁口。一瞬间,一股耀眼的白光喷射而出,紧接着,一道金红色、如同岩浆般粘稠炽热的液体,缓缓地、带着无比沉重的质感,流入了下方准备好的耐火黏土坩埚中!
铁水!
成功了!
现场先是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这壮丽而原始的一幕震撼了。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流出来了!铁水流出来了!”
这第一炉铁水,量并不多,而且夹杂着许多杂质,颜色也不够纯净。但它确确实实是液态的金属!是依靠最原始的工具和集体的智慧,从石头和废料中炼出的希望之液!
林枫强忍着激动,用特制的长柄铁勺,舀起一小勺铁水,小心地浇注进他事先用砂岩雕刻好的弹头模具中。嗞啦一声,青烟冒起,空气中弥漫开一股特殊的金属气味。
待模具冷却后,林枫轻轻敲开它,一个虽然表面粗糙、但形状清晰可辨的弹头雏形,呈现在众人眼前。它还带着余温,沉甸甸的。
王猛大步走过来,从林枫手中接过这个小小的金属疙瘩,他的手因为激动而有些微微颤抖。他仔细端详着,仿佛在看一件稀世珍宝。
“这就是……咱们自己……炼出来的铁……做的弹头?”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是的,排长!”林枫肯定地回答,脸上洋溢着无法抑制的喜悦,“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这一步,证明咱们的路,走对了!”
这第一炉铁水和第一个自制弹头,如同在至暗黑夜中划燃的第一根火柴,光芒虽弱,却坚定地照亮了前方的可能性。然而,喜悦过后,现实的问题更加具体:如何提高铁水的纯度和产量?如何将粗糙的弹头变成能用的子弹?这最初的成功,距离真正的实战需求,还有多么遥远而艰难的路要走?
(第十七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