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指导员关于隐蔽性的担忧,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林枫头上。的确,随着冶炼和烧炭规模的扩大,黑龙沟上空时常烟雾缭绕,尽管尽量选择在清晨或气压低时作业,但长期下去,暴露的风险与日俱增。这个问题不解决,兵工厂就如同建立在火山口上。
林枫召集技术骨干和班排长开会,商讨对策。最终决定采取几条措施:一是将烧炭点进一步分散到植被茂密的沟岔深处,并挖掘地窖式炭窑,减少烟雾;二是在主要工坊区域上方搭建伪装网,种植攀缘植物;三是严格规定作业时间,并安排了望哨时刻警惕天空。这些办法虽不能根除隐患,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
就在林枫为隐蔽性问题绞尽脑汁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部,派出的特派员,已经抵达了区小队原先活动的区域,正在设法与王猛部取得联系。特派员带来了分区的指示,并听闻了王猛部近期“装备有所改善”的风声,特意前来考察。
这个消息在黑龙沟核心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与上级恢复联系是好事,但兵工厂的存在,是否要上报?如何上报?这成了一个敏感而棘手的问题。
“这是大好事啊!”赵指导员首先表态,“上级来了,说明组织没有忘记我们!正好可以把我们这里的情况汇报上去,争取更多的支持!”
王猛却显得更为谨慎,他抽着旱烟,眉头紧锁:“老赵,你想过没有?咱们这兵工厂,现在还是个没断奶的娃娃,搞出来的东西,也就比没有强点。上级要是期望过高,或者觉得咱们瞎胡闹,派人来指手画脚,反而坏事。再说了,这地方越少人知道越安全。”
两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林枫。兵工厂是林枫一手搞起来的,他的意见至关重要。
林枫心中也是思绪翻腾。向上级汇报,意味着可能获得急需的资源、人才甚至更安全的转移渠道;但也意味着暴露核心秘密,可能失去自主权,甚至因为“来历不明”而引来新的审查。
深思熟虑后,林枫开口道:“排长,指导员,我认为应该如实汇报,但要有策略。”
“兵工厂是我们自力更生的成果,是坚持抗战的实际需要,上级应该会支持。但我们不能夸大其词,要重点汇报我们目前能做到的——主要是修复枪支和复装子弹,解决部队的燃眉之急。至于炼铁、造手榴弹这些还在摸索阶段的,可以提,但要说清楚困难和风险。”
他顿了顿,补充了最关键的一点:“关于我的身份,还是沿用之前的说法,东北流亡学生,兵工厂技师之后。至于技术来源,就说是根据父亲遗留的笔记和大家的集体摸索。最重要的是,要强调黑龙沟地势的隐蔽性和目前面临的困难,尤其是隐蔽和原料问题,争取上级在情报支持和物资渠道上的帮助。”
林枫的建议,既展现了成果,又表明了困难,既坦诚又有所保留,赢得了王猛和赵指导员的赞同。王猛一拍大腿:“好!就按林枫同志说的办!咱们准备一下,迎接特派员!”
几天后,在秘密交通员的引导下,分区司令部的特派员——一位姓陈的科长,带着两名警卫员,风尘仆仆地抵达了黑龙沟。陈科长三十多岁年纪,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但眼神锐利,透着干练。
王猛和赵指导员热情接待,林枫也陪同在侧。陈科长对黑龙沟的隐蔽性和防御工事表示了赞许,随后便直入主题,要求看看区小队“改善装备”的具体情况。
王猛没有直接带他去喧闹的工坊区,而是先来到了仓库。当陈科长看到木架上整齐摆放的、擦拭一新的修复枪支,以及一箱箱黄澄澄的复装子弹时,脸上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惊讶。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修理和复装的?”陈科长拿起一发子弹,仔细查看弹头和底火部位,工艺虽然粗糙,但结构完整,绝非土造撅把子子弹可比。
“报告特派员,”王猛自豪地回答,“是的!都是我们林枫同志,带领工坊的同志们,一点一点搞出来的!”他顺势将林枫推到了前面。
陈科长的目光立刻聚焦在林枫身上,带着审视和好奇:“哦?这位就是林枫同志?早就听说王排长这里来了个能人,果然年轻有为!你是如何掌握这些技术的?”
林枫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说辞,从容应对,提到了“父亲笔记”和“集体摸索”。
陈科长听得频频点头,随后又提出要去工坊实地看看。当他在林枫的陪同下,看到那简陋却运转有序的熔炉、模具,以及正在生产的场景时,脸上的惊讶变成了由衷的赞叹。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陈科长握着林枫的手,“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能搞出这样的成绩,太不容易了!你们这是解决了我们分区部队的一个大难题啊!”
他当即表示,会将这里的情况详细向分区司令部汇报,并尽力争取支持。然而,在离开之前,陈科长看似无意地问了一句:“林枫同志,以你的才能,只搞修理和复装,有些屈才了。有没有想过,尝试仿制一些更复杂的武器?比如,敌人的掷弹筒,或者……步枪?”
这个问题,看似是鼓励,却让林枫心中猛地一凛。这超越了当前“维修保障”的范畴,直接指向了更具战略敏感性的武器仿制。这是上级的期望,还是一个试探?兵工厂的下一个发展方向,似乎被一股外来的力量,推向了一个更复杂、也更危险的领域。
(第二卷 第二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