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出列,他的动作从容不迫,与刘御史的急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从武官队列末尾走出,步伐稳健,每一步都踏在金砖的缝隙上,发出轻微而有节奏的声响。走到殿中央,他对着李世民躬身行礼,动作标准而恭敬,袍角随着动作轻轻摆动:“陛下,臣李杰,有话要说。” 他的声音平静而沉稳,像一潭深水,没有丝毫波澜,与刘御史的歇斯底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他穿着一身青色官袍,那是八品官员的服色,虽不如其他高官的官袍华丽,没有金线银线的装饰,却十分整洁,领口和袖口都浆洗得笔挺。脸上没有丝毫慌乱,眼神清澈而坚定,像两颗黑曜石,仿佛胸有成竹,早已料到会有今日之事。
“刘御史说臣强推新犁,致使三百六十家犁铺倒闭,” 李杰的目光转向跪在地上的刘御史,眼神平静却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敢问刘御史,这三百六十家犁铺具体是哪三百六十家?可有店家姓名、铺面地址?是长安城内的,还是关中其他州县的?他们的铺子何时倒闭的?倒闭前每日能卖出多少旧犁?还请刘御史一一告知。” 他一字一句地问道,每个问题都清晰明了,直指要害。
刘御史被李杰问得一愣,他当时只是为了让弹劾看起来更可信,随口胡诌了一个数字,哪里知道具体有哪些犁铺。他张了张嘴,想说话,却发现喉咙像是被堵住了一样,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支吾道:“皆是…… 皆是各地州县呈报上来的,具体…… 具体姓名地址,还需查证。臣也是为了尽快将此事禀明陛下,故而先将大致情况奏报……”
“需查证?” 李杰冷笑一声,那笑声不大,却带着浓浓的嘲讽,“刘御史,你身为御史,执掌监察之职,弹劾官员理应证据确凿,事实清楚,岂能凭一句‘需查证’就信口雌黄?你这是对陛下的不敬,是对朝廷律法的藐视,更是对臣的污蔑!”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股凛然正气,回荡在大殿之中。
刘御史被李杰说得面红耳赤,像被煮熟的虾子一样,从脸颊一直红到脖子。他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李杰的话句句在理,自己根本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只能低着头,嘴里喃喃地说:“臣…… 臣并非故意……”
殿内的文武百官见状,纷纷议论起来,声音比刚才小了许多,却更加热烈。
“是啊,弹劾总得有证据吧,哪能随口乱说一个数字就当真了?”
“我看这刘御史怕是收了好处,故意陷害李大人吧。毕竟那贞观犁推广了,不少旧犁商的利益受损,找个御史来告状也不是不可能。”
“嘘,小声点,别乱说,这可是在朝堂上。不过话说回来,李大人说得有理,御史弹劾确实得有实据。”
“依我看,这事儿怕是另有隐情。”
李杰没有理会周围的议论,继续说道:“刘御史说新犁导致流民遍野,可臣却听说,前日宫门前那些所谓的‘流民’,其实是长安城里的地痞流氓,是被张记犁行的掌柜张万贯雇来的,每人每日五十文钱,管两顿饭。其中为首的那个汉子,臣派人查过,根本不是什么失业的铁匠,而是张记犁行的伙计,名叫王二,平日里就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知刘御史对此作何解释?”
刘御史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像一张白纸,没有丝毫血色。他没想到李杰连这件事都知道了,还查得这么清楚。他浑身颤抖着,像筛糠一样,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只能一个劲地磕头:“陛下…… 臣…… 臣不知……”
这时,李杰又转向户部尚书,说道:“户部尚书说新犁价格比旧犁贵三成,百姓买不起,只能弃耕。臣承认,新犁的价格确实比旧犁贵,这是事实。但臣要说明的是,新犁价格高,是因为其工艺复杂,用料精良,并非漫天要价。而且,新犁的性价比远高于旧犁。”
他顿了顿,条理清晰地解释道:“新犁设计精巧,采用曲辕设计,耕作时更加省力,只需一头牛就能拉动,而旧犁则需要两头牛。如此一来,一牛可抵两牛用,一年下来,省下的草料钱、牛饲料钱就够买半具新犁了。而且新犁耐用,采用了更好的锻造工艺,至少能用十年,旧犁最多用三年就会损坏,需要更换。长远看,新犁其实更划算,百姓花一次钱,能用上十年,还能节省人力物力,何乐而不为?”
他的话通俗易懂,把新犁的优势解释得清清楚楚,连那些原本不懂农事的文官都听明白了。不少官员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李杰从怀里掏出一叠文书,那文书是用上好的宣纸装订而成的,上面盖着各地县衙的红印。他双手捧着,呈给李德全,由李德全转呈给李世民:“陛下,这是关中各地农户购买新犁的自愿书,上面有五千农户的签名画押,还有他们各自的籍贯、住址。每一份自愿书上都写得清清楚楚,是自愿购买贞观犁,无人强迫。臣可以保证,只要用过新犁的农户,没有一个说不好的。若是陛下不信,可派人去关中各地查证,问问那些农户的看法。”
李世民接过那些文书,仔细看了起来。只见上面的签名工整清晰,不像刘御史那些哭诉状上的鬼画符。还有不少农户在后面写了 “自愿购买,新犁好用,省力高效” 等字样,字里行间都透着满意。他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眉头也舒展开了,看向李杰的眼神中充满了赞赏。
“陛下,” 李杰继续说道,语气诚恳而坚定,“臣推广新犁,并非为了个人私利,更不是为了打压旧犁商。臣只是觉得,这新犁能提高大唐的农业生产效率,能让百姓多打粮食,能让国家的粮仓更充实。百姓有了粮食,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有了粮食,才能强盛安稳。臣知道,新事物的推广总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引来非议和阻挠,但臣坚信,只要是对国家和百姓有利的事,就应该坚持做下去,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像一股暖流,感染了殿内的许多官员。不少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此刻都露出了赞同的神色,看向李杰的眼神中充满了敬佩。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文书,看着李杰,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李杰所言有理。新犁是否好用,百姓最有发言权。既然有五千农户自愿购买,还对新犁赞不绝口,说明新犁确实有其过人之处,并非如刘御史所言那般不堪。”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刘御史,眼神变得锐利起来:“至于刘御史所言,纯属无稽之谈,查无实据。念其也是为了国事,并非恶意构陷,朕就不追究你的罪责了。但你身为御史,行事如此鲁莽,实难再担此重任。即日起,罚你去整理御史台档案三月,闭门思过,不得再参与朝政议论!”
刘御史闻言,如蒙大赦,连连磕头:“谢陛下开恩!臣知错了,臣一定好好思过!” 他的额头磕在金砖上,发出 “咚咚” 的声响,不一会儿就红肿起来,但他却丝毫不敢停歇,直到李世民摆手示意他退下,才连滚带爬地回到了队列末尾,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李世民的目光又扫过户部尚书和吏部侍郎,两人顿时浑身一僵,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李世民缓缓说道:“户部尚书,你身为掌管财政的大臣,不深入调查便妄下结论,实在有失偏颇。即日起,你需亲自前往关中各地,实地考察新犁的推广情况和农户的实际收入,半月后向朕呈交详细的奏报。”
“臣遵旨!” 户部尚书连忙躬身领旨,额头上也冒出了冷汗。
“吏部侍郎,” 李世民的声音转向王大人,“你仅凭耳闻便在朝堂上污蔑官员,有失察之过。罚你俸三月,以儆效尤!”
“臣…… 臣遵旨。” 王大人脸色发白,躬身应道。
处理完这几人,李世民的目光重新回到李杰身上,语气缓和了许多:“李杰,你推广新犁有功,朕心甚慰。但此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推广新犁时,要兼顾各方利益,不可操之过急。对于那些因新犁推广而失业的铁匠,你可有什么安置之法?”
李杰连忙躬身道:“陛下圣明。臣已有预案,可将这些铁匠招入改良坊,教授他们打造新犁的技艺。新犁的需求量大,正需要大量熟练的铁匠。而且,新犁的锻造工艺比旧犁复杂,工钱也比打造旧犁高,相信他们会愿意转行的。”
“好,” 李世民点头赞许,“此事就交给你去办。需要什么支持,可直接向工部和户部申请。朕希望你能尽快解决此事,让新犁的推广更加顺利。”
“臣遵旨!谢陛下信任!” 李杰心中一喜,连忙谢恩。他知道,李世民这是给他放权了,有了皇帝的支持,推广新犁的阻力会小很多。
殿内的文武百官见李世民如此信任李杰,看向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羡慕和敬佩。那些原本反对推广新犁的官员,也不敢再出声反对,只能低着头,想着如何弥补自己刚才的过失。
李世民环视群臣,朗声道:“众卿都听到了,新犁的推广要继续进行,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兼顾各方利益。大唐要发展,就要勇于接受新事物,革故鼎新。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众卿当以国事为重,同心同德,共辅大唐走向强盛!”
“臣等遵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文武百官齐声高呼,声音洪亮,震得殿顶的琉璃灯盏都轻轻晃动起来。
朝会结束后,官员们陆续退出紫宸殿。李杰走在人群中,不少官员主动上前与他打招呼,态度热情,与之前的冷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大人,恭喜恭喜啊!” 兵部员外郎笑着说道,“今日在朝堂上,李大人真是英姿飒爽,驳斥得刘御史哑口无言,太解气了!”
李杰微微一笑:“王大人过奖了,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李大人谦虚了,” 另一个官员说道,“推广新犁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等定会鼎力支持李大人!”
李杰一一谢过,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今天的胜利只是暂时的,推广新犁的道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有信心,在李世民的支持下,在自己的努力下,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让贞观犁在大唐的土地上遍地开花,让大唐的农业生产更上一层楼。
他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明媚,万里无云。长安城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李杰深吸一口气,大步向前走去,他的身影在阳光下拉得很长,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