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下了两天,给施工增加了很大麻烦。
好在都是熟手,加之叶青萝早就考虑过可能下雨的因素,让大堂哥早早准备了大量毡布、竹篙、木料遮雨。
而干货作坊这边知道是赶进度的,本就起早摸黑增加了不少人手在赶工的,下雨时整座屋墙都已建好。
再提前上梁覆瓦,赶在尾声时下雨了,需要毡布和茅棚遮挡的地方不多,算是损失很小。
下雨这两天也没闲着。
所有人手开始完善之前砌的地龙、墙炕、砌灶,顺便趁着下雨正好检查屋梁、青瓦、宽檐的安全以及会不会漏雨。
库房和成衣作坊那边施工就只能暂停了,做好防雨之后方正旭就带着队伍回方家村了,权当休息。
雨过天晴,阳光依然明媚,风里的凉意却浓了几分,穿夹棉氅衣的人多了起来。
冬布比秋布更厚实,却也只是一层布料,可以用来裁单衣,也可以用来做棉袄。
叶青萝手里的冬布多,除了单衣裙,还有夹棉长袄、厚棉衣裤,叶刘氏每天忙完其他事,就一直在做针线。
托闺女的福,今年又长了个头的三兄弟都有了几身新衣裳,闺女的几身衣裳更是大家一起来帮忙做完。
而她又忙着给自己和当家的做新棉衣,又担心闺女屋里冷,转头又开始给闺女做棉氅衣。
叶青萝看娘每天忙得一刻不得闲,想说她有件棉斗篷了不需要再添氅衣,但见娘那积极模样,又不好拒绝了。
下雨天也要送绿豆糕。
叶青枫早有准备,做了一套带车厢的车架,给驴重新套车,绿豆糕丝毫不受影响,还给他遮了风雨。
但随着秋凉,吃绿豆糕的人没初秋时多了,叶青枫来与叶青萝说起这事,眉宇间有些担忧。
“绿豆去火属于凉性,天冷了不想多吃也没办法,糕点铺到了冬天也不卖绿豆糕的。”叶青萝道。
“虽然黄豆、玉米皆能做糕点,但我并不想为这个太费事,尤其黄豆做干货还缺料呢,哪能再去做糕点。”
“若是大堂哥担心天冷没有糕点生意了……我们可以做一个新的买卖。”叶青萝沉吟了一下。
“干豆皮作坊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是为了打开行市赚点干脆钱,成衣作坊是用女子擅长的手艺做工,这个是要赚钱的。”
“剩下……可以建酿酒作坊,既然顾公子名下有酒楼了,咱们供酒给他也不算太麻烦。”
“正好玉米都收完了,又不是干豆皮需要的黄豆,正好收货。”
“到时我把图纸画出来,你在库房那边后院选个夹角三四间屋出来,让表叔把那地方改成小角院。”
“不影响库房放货,也不在车道附近被人轻易瞧见。”
“将来干豆皮出货稳定,库房也不会一直囤干货的,会有空屋用来放置酒缸酒坛。”
“到时再做两套蒸馏装置出来,酿酒品质比外头的好,咱们囤些桂花酒过年卖,卖到开春去。”
叶青萝见绿豆糕不好卖了,就打算把下一步要做的买卖提前。
她有考虑过要不要在镇上买宅子,或是买座带铺头的宅院,像宋家那样,前头是铺子,后头还有两进院子呢。
在镇上有了产业,要开铺要卖货都方便,绿豆糕也好其他糕点小吃哪怕是手抓饼都行,但……
家里人都搬去镇上了,村子里作坊还得人盯着呢,虽然她没直接参与作坊建设,但核心管理依然是她。
不管是干货还是成衣还是绣屏以及之后想集中做一次头批买卖的保暖修身袄裤或是手袋什么的,都需要她在村子里掌控进度的。
而后是去镇上还是去县城,甚至是去府城、京城,看二堂哥科举成绩才好再作打算。
现在就买宅子,用不了多久又搬了,是消耗投资。
除非能像顾公子那样四处拓铺、开分号,不然,还是再观望一下吧。
既然暂时不出村子,那就在村子里先建一座酿酒作坊给大堂哥练练手,将来出去扩建作坊也能多些经验。
听她说酿酒,还什么装置,叶青枫听得眼睛都瞪了起来,一脸惊讶。
“妹妹你还会酿酒呢?”
叶青萝熟练地微笑,道:“以前看过杂书,可惜没能带回来。”
“芳丫头想必不会再看那些杂书了,我的东西她用不上,怕是早就扔掉了。”
所以,她会什么东西,苏家不知道,叶家不了解,全靠她自己说。
叶青枫信了。
苏家生意涉及不少行业,酒楼开那么多,说不定就有酒庄酒坊呢。
“先弄两口锅灶的小作坊,大堂哥和大伯就可以照顾得来,等以后出货单子多了,再扩建作坊。”
“现在也还是试手阶段,方子保密最重要,到时就我和大堂哥、大伯来做,不让咱们家之外的人参与了。”
叶青枫连忙点头,笑道:“好。”
绿豆糕生意估计下个月就没多少了,干脆不做了,沈家私塾的订单只要人家要就还能送货,人家不要了就不送。
虽然也可以做红豆糕去卖,但红豆成本比绿豆高,做出来可卖不得两文的价,会亏死。
目前绿豆糕能在镇上卖开,无非就是仗着糕点铺没这么便宜的桂花绿豆糕,或者说绿豆桂花糕,钻了空子才能卖得好。
若利益差距不大,别人凭啥不去糕点铺?
酿酒和糕点,哪个更有长远利益是很明显的,叶青枫高兴地走了。
雨后晒了一天,下午方正绪带着几个人过来看了工地情况,准备明天继续赶工,同时要将工地之外修好排水沟。
叶青萝的话本第三册已经写完。
她在中午时将两个工地都看了看,知道施工队伍已经尽力赶工了,质量也没出现问题,还是满意的。
不过经过这场雨让她又有些烦恼了。
两天的雨就能让道路变得泥泞,这要到了风雪天里,马车拖不了货、走路也会不方便吧?
但她不能大手一挥就开始修路,作坊还在建中,修路需要大把银两不说,村里人怎么看?
会不会觉得她的有钱超过了预期?
最近说闲话的人少了,看热闹的人却一个不少,想进干货作坊的人早就在村长那儿报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