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府前的校场被秋阳晒得发白,三百亲卫甲士按五方营阵肃立,明光铠的护心镜在日光下连成银浪,甲叶相叩声混着远处鼓楼的更点,惊起数只栖息在辕门上的寒鸦。朱棣亲手解开兵器库铜锁时,指节在鎏金铜环上碾出青白痕迹——这柄钥匙自洪武二十三年随他就藩北平便悬在腰间,锁孔里还留着辽东风雪侵蚀的铜绿。方孝孺的目光正落在他腰间飞虎纹玉佩上,羊脂白玉在秋阳下泛着冷光,佩环处“太子少保”四字刻痕已被磨得微凹,那是先皇朱标亲赐的信物,此刻却像悬在御史台头顶的杀戮之剑,剑锋倒映着方孝孺攥紧账册的指节,泛出青白的骨感。
“方御史请验。”朱棣侧身让开,玄色披风扫过库门前三级青条石台阶。桐油浸过的库门向内推开时,一股混合着铁锈与樟木的气息扑面而来,三十六架榆木兵器架上,明光铠与锁子甲如列队的军士般整齐,甲胄护腕处的“洪武二十五年”军器局火漆印在幽暗中泛着暗红,刀柄缠着的皮绳已磨出经纬分明的毛边,个别甲叶边缘还留着箭簇刮擦的凹痕——分明是辽东战场撤回的旧物,却在账册上记着“新制上等甲胄三百副”。方孝孺的指尖划过冰凉的甲胄吞口,青铜兽首的瞳孔里凝着干涸的血渍,账册纸页发出细碎的“沙沙”声,与他急促的呼吸声重叠。当验到第三十副时,兵器库外突然传来靴跟撞击青石板的脆响,刑部尚书徐增寿撞开仪门,腰间金鱼袋在剧烈颠簸中甩打在胯骨上,发出闷响。他手中渗血的柏木盒还滴着水,显然刚从通州急驰而来,盒盖缝隙里露出半幅染着墨渍的素绢,边角处“齐泰”二字的私印已被血水洇开,像团模糊的墨云。
“陛下急召!”徐增寿的袍角还沾着运河的水汽,“胡党余孽在通州截获密信,内有齐泰私印与瓦剌狼头纹暗记。”他的目光扫过朱棣腰间玉佩,喉结滚动时,领间汗渍在秋阳下洇出盐花。方孝孺手中的验甲铁尺“当啷”落地,在寂静的校场激起回音——密信若坐实,不仅是燕王私藏甲胄,更可能牵出通敌叛国的罪名。朱棣却似未听见,指尖仍停留在甲胄肩吞的龙纹上,那是洪武朝戍边将领的制式纹饰,与账册上“亲王卫所专用”的记载截然不同。
与此同时,文华殿内的鎏金炭盆烧得正旺,朱雄英手中狼毫在舆图上顿住,笔尖的墨汁在“哈密卫”三字旁晕开小团污渍。蓝玉八百里加急军报称,吐鲁番五万大军在嘉峪关外滞留十日,营中水源早该断绝,却仍在绿洲边缘摆出围城架势,探马回报敌营炊烟未断,甚至能听见羯鼓之声。“陛下,燕王世子文华殿大学士求见。”司礼监太监盛镛话音未落,殿外已传来算珠相撞的脆响,朱高炽抱着半人高的账册撞开殿门,月白儒衫下摆沾满泥点,显然是从五军都督府径直赶来。这位身形敦实的皇子额角挂着汗珠,袖中二十串铜制算珠随步伐响动,如同急雨打在青瓦上。
“陕西都司火铳编号有误!”朱高炽将账册拍在黄梨木案上,舆图一角被带起的风掀起,露出背面密密麻麻的军器清单,“军器局存档记着‘洪武三十年扬州造’,都督府调令却写成‘洪武二十七年应天制’,更甚者——”他翻出夹在账册中的拓片,三寸长的火铳刻纹在烛光下清晰可见,“三百杆刻着‘燕’字暗纹,此等私铸印记,分明是从北平卫旧械改造而来。”朱雄英手中狼毫“啪”地落在砚台上,墨汁溅在舆图的“玉门关”处,晕染成暗红,恰似战场上的血迹。他忽然想起三日前方孝孺弹劾燕王私扩军备的折子,此刻与火铳案重叠,竟像早就织好的罗网,专等朱棣入彀。
通州运河的暮色来得格外早,铅灰色云团压着河面,常升的亲卫正将最后一箱火铳推入河底。木箱入水时激起浑浊的浪花,枪管在水面反光的刹那,内侧刻着的瓦剌文咒符一闪而过——那是三日前齐泰派死士送来的“证据”,每杆火铳的枪托都烙着燕王府的飞虎印,却在阴刻处藏着异族文字。常升望着滔滔河水,手按剑柄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腰间“征虏将军”印信的穗子被河风吹得狂舞。他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李景隆的南军旗号在暮色中若隐若现,猩红的“李”字旗上,金丝绣的狮子在渐暗的天光里如同择人而噬的凶兽。副将低声请示是否转移剩余兵器,常升却盯着河面上漂浮的水草,忽然冷笑:“推下去,连船带械,让它们永远沉在运河底。”话音未落,南岸传来梆子声,三盏孔明灯腾空而起,在暮色中连成诡异的三角——那是胡党起事的信号。
校场的验甲仍在继续,方孝孺的手已被铁尺磨出血泡,却仍逐副查验甲胄编号。当他掀开某副锁子甲的护心镜时,内侧刻着的“广宁卫洪武二十五年戍边”小字让他浑身发冷——这些甲胄分明是辽东都司旧物,按制应缴回军器局熔铸,如今却出现在燕王府兵器库,账册却记着“新造”。朱棣倚在兵器库门旁,望着方孝孺越来越苍白的脸色,忽然开口:“方御史可记得,洪武二十五年那场松亭关之战?本王率三千骑兵驰援辽东,这些甲胄,正是从鞑靼手中夺回来的战利品。”他指尖抚过某副甲胄胸前的凹痕,“这道伤,是本王替广宁卫指挥王雄挡的刀。”方孝孺的手顿在半空,账册上“燕王府新制甲胄”的记载与眼前旧物重叠,像极了御史台那些被篡改的弹劾奏章。
暮色漫进校场时,徐增寿的快马已驰入紫禁城。文华殿内,朱雄英展开浸过矾水的密信,火盆的热气让纸页显出血字:“燕王私藏辽东旧械,与瓦剌暗通款曲,七月十五子时三刻——”字迹在此处被血渍淹没,落款处“齐泰”私印清晰可见,印泥却是西域特有的藏红花色。朱高炽盯着密信,忽然想起军器局老匠人的话:“私铸火铳者,必用辽东松烟墨,而瓦剌印泥,唯嘉峪关外三千里才有。”两种本不该出现在同一封信上的物料,此刻却诡异地共存,如同胡党编织的迷局,每一处破绽都藏着更深的陷阱。
通州运河的水越来越急,常升的船队已在夜色中消失。李景隆的南军抵达时,只剩空荡荡的码头与河面上漂浮的碎木。副将捡起一块刻着飞虎纹的木屑,月光下,木纹里隐约透出瓦剌文的笔画——分明是先刻异族文字,再覆以王府印记。李景隆望着东流的河水,忽然握紧马鞭:“去查,三个月内所有进出通州的货船,尤其是挂着‘苏州陆家铁坊’旗号的。”他知道,这不过是胡党抛来的诱饵,真正的杀招,或许藏在应天城的御史台,藏在五军都督府的调令里,藏在那枚泛着冷光的飞虎纹玉佩上。
校场的灯笼次第亮起,方孝孺验完最后一副甲胄时,账册已被汗水洇湿。三百副甲胄,每一副都带着战场的痕迹,每一副都能对上辽东旧部的编号,唯有账册上的“新制”二字,像个巨大的讽刺。朱棣接过亲卫递来的披风,忽然指着兵器库角落:“那里还有二十副残缺甲胄,是本王命匠人拆解重铸的,方御史可要一并验过?”方孝孺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松木架上摆着半副锁子甲,甲叶间缠着辽东特产的狍子筋,那是戍边将士修补甲胄的常用材料。他忽然想起御史台收到的匿名信,信中言之凿凿称燕王私铸兵器,此刻却连修补甲胄的细节都与边军习惯相符,心中的疑虑如潮水般退去,却又涌起更深的寒意——若有人能将旧物伪造成新制,将战功诬为谋逆,那么这京城之中,还有多少双眼睛,正盯着燕王的一举一动?
更鼓响过三通时,应天城的城门即将关闭。方孝孺抱着账册走出燕王府,腰间御史印信与甲胄验讫的文牒相碰,发出清脆的响。他望着街角阴影里突然闪过的黑影,想起徐增寿带来的密信,想起朱高炽查出的火铳编号,忽然意识到,今日的验甲,不过是胡党掀起的惊涛骇浪中,最微小的一朵浪花。而那枚飞虎纹玉佩,在灯笼的光影里明明灭灭,如同悬在大明王朝头顶的星辰,不知是启明,还是灾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