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诏狱的地牢里,腐鼠与血腥混合的气息像块浸满毒汁的绸布,裹着石壁上渗出的水珠缓缓滑落。齐泰的亲信幕僚被铁链吊在十字木架上,后背的囚衣已被烙铁烫出三个焦黑的窟窿,焦肉味混着艾草熏香在狭小空间里打转。执刑的锦衣卫百户扬起第二根烧红的烙铁时,犯人的睫毛已被汗水粘成绺,顺着刀削般的颧骨往下淌,在青灰色的囚服上洇出深色云团。
“说!调令究竟从何而来?”百户的靴跟碾过地上凝固的血渍,铁烙在火盆里发出“滋滋”轻响,火星溅在犯人脚边的砖缝里,转瞬熄灭。幕僚的头无力地垂着,喉间溢出含混的呻吟,直到烙铁即将触碰到后颈时,才突然抬头,瞳孔因剧痛而收缩成针尖:“是……是黄子澄大人……用的通政司空白文书……”话音未落,地牢深处传来铁门撞击声,潮湿的穿堂风卷着几片落叶吹进刑房,烛火剧烈摇曳,将墙上刑具的影子扯得老长。
徐允恭的幕僚崔明抱着半幅黄绫闯进来,皂靴底沾满诏狱外的秋雨,腰间“太子洗马”的牙牌在火光下泛着冷光。“且慢用刑!”他抖开黄绫,上面朱砂拓印的通政司底档清晰可见,“去年三月十七日遗失的空白文书,签收人正是黄子澄族弟黄安!”百户的烙铁“当啷”落地,在青砖上砸出焦黑印记。幕僚的身体猛地绷紧,额角青筋暴起,望着那行小楷如同见了索命符——他清楚,通政司每季度都会核点文书,所谓“遗失”不过是监守自盗的遮羞布,而此刻底档上的朱砂官印,正像根钢针扎穿了胡党的层层伪装。
与此同时,西域战场的中军帐内,牛油烛的火苗被夜风撩得左右摇晃,将蓝玉脸上的刀疤映得忽明忽暗。斥候跪在毡毯上,盔甲缝隙里漏出的沙子在烛光下闪着细碎银光:“将军,吐鲁番大营西南角的水源地,有南军服饰的工兵在开挖沟渠,看架势是要引天山融水!”老将的手指骤然捏紧桌沿,指节在牛皮手套下泛出青白,案头摊开的羊皮地图上,哈密卫西北的戈壁滩被朱砂标着“孔雀河故道”,那是条夏季山洪暴发时才会流淌的季节性河流。
“拿箭来!”蓝玉抽出雕花长弓,弓弦“嗡”地绷直,箭头直指地图上的“白龙堆”,“他们想掘开故道堤坝,引冰水灌城!”帐外突然传来战马嘶鸣,马蹄踏在砾石地上的脆响由远及近,朱高煦的吼声穿透毡帐:“凉国公!三千羽林卫已到,带了北平卫改良的神火铳!”掀开帐帘的瞬间,冷风卷着细沙灌进来,年轻皇子的狮纹甲胄上凝着层白霜,马鞍上捆着的火铳被羊毛毡裹得严严实实,枪管末端的“燕”字暗纹在月光下若隐若现。
蓝玉的目光在火铳上停留片刻,忽然拍着朱高煦的肩膀大笑:“好小子!你父亲当年在辽东,就是用这法子让火铳在零下三十度不卡壳!”他指着地图上的故道转弯处,“明日子时,你带五百人埋伏在东岸,等水势冲垮敌营,就用神火铳扫他们的辎重队。”帐内烛火突然剧烈摇晃,一名校尉掀开帐帘,捧着个浸透血水的木盒进来:“从吐鲁番细作身上搜的,应该是给瓦剌的密信。”蓝玉用佩刀挑开油皮纸,半幅绘着狼头纹的绢帛滑落在地,上面用朱砂画着哈密卫的布防图,西北角的“孔雀河故道”被标着醒目的红点——与明军斥候探得的工兵位置分毫不差。
应天城的秋雨淅淅沥沥下了整宿,燕王府后门的角门“吱呀”开启,徐允恭的青呢小轿悄悄滑入。这位新朝重臣裹着狐裘,靴底还沾着秦淮河的淤泥,在侍从引领下穿过七弯八拐的游廊,檐角滴水落在青石上,与更鼓的“梆梆”声应和。密室里,朱棣正就着牛油灯翻看军器局旧档,案头堆着的甲胄残片泛着冷光,听见脚步声,头也不抬:“徐大人冒雨前来,可是有了新发现?”
徐允恭从袖中抽出三叠素绢,每张都盖着不同工坊的火漆印:“通州沉河的火铳,编号与苏州陆家铁坊的铸造记录完全吻合。”他指尖划过“洪武三十一年”的铸造日期,墨字在灯光下泛着暗红,“那年您刚就藩北平,军器局却给陆家铁坊批了五千杆火铳的铸额——而陆家,是黄子澄的岳父家。”朱棣的手指骤然捏紧甲胄残片,边缘的毛刺扎进掌心,渗出的血珠滴在“燕”字暗纹上,像朵盛开的红梅。他忽然想起三年前,户部尚书茹太素曾弹劾陆家铁坊“私铸兵器”,折子递上去便石沉大海,此刻想来,竟是胡党早已布下的局。
“更妙的是这个。”徐允恭翻开最底层的账册,露出夹在中间的漕运单据,“这批火铳走的是松江漕帮的船,却在货单上写着‘苏州漆器’,押船的镖头,是齐泰府里的三等侍卫。”密室顶梁的水滴“嗒”地落在砚台上,墨汁泛起涟漪,将朱棣眼中的冷光揉碎又重组。他忽然冷笑,指尖划过“瓦剌文咒符”的记载:“他们在枪管内侧刻异族文字,再在外头烙上本王府的飞虎印,分明是想坐实‘私通瓦剌’的罪名。”
锦衣卫诏狱的地牢里,崔明正对着幕僚细细盘问,烛火映着墙上的刑具,将犯人的影子投在潮湿的砖墙上,像具扭曲的皮影。“黄子澄让你伪造调令时,可曾提过密信的事?”崔明的声音像浸了冰的刀刃,“七月十五那封盖着齐泰私印的密信,究竟是谁写的?”幕僚的身体突然剧烈颤抖,铁链撞击木架发出脆响:“那……那是齐大人的亲随周七写的,用的瓦剌藏红花印泥,他说……他说只要燕王被参倒,下一步就……”话未说完,地牢外突然传来喧哗,一名锦衣卫千户闯进来,附在崔明耳边低语几句,后者的脸色骤然变了:“什么?通政司员外郎王顺投河了?”
西域的星空格外清澈,朱高煦的羽林卫正在戈壁滩急行军,马蹄裹着毛毡,只发出闷响。年轻小将望着远处吐鲁番大营的灯火,忽然想起父亲在北平校场的教诲:“火器最忌受潮,但若用狍子筋裹住扳机,再套上鹿皮套,便是漠北的暴风雪也奈何不得。”他伸手摸了摸马鞍上的神火铳,羊毛毡下的枪管还带着体温,这是北平卫的老匠人们熬了三昼夜改良的,专门对付西域的严寒。前方忽然传来狼嚎,三长两短——是明军斥候的信号,朱高煦抬手示意停下,月光下,远处的工兵正在开挖沟渠,铁锹撞击石块的声音在寂静的戈壁格外清晰。
应天城的寅时三刻,燕王府密室的烛芯“噼啪”炸开火星。徐允恭望着朱棣腰间的飞虎纹玉佩,忽然长叹:“当年先皇赐您这玉佩时,曾说‘见玉佩如见先皇’,如今却成了胡党攻讦的靶子。”朱棣的手指抚过玉佩上的飞虎纹,触感温润却带着寒意,那是兄长退位前塞在他手里的,当时朱标目光如炬:“老四,北平要靠你守着,别让雄英的江山丢了边。”此刻想起,胸腔里像塞了团火,烧得喉咙发紧。
“徐大人可知,”朱棣忽然指着案上火铳清单,“陆家铁坊去年还接了五军都督府的单子,铸的却是瓦剌形制的马刀?”徐允恭的瞳孔骤缩,他忽然想起通政司截获的密信,里面提到“西域兵器即将入关”,原来竟是胡党借官办工坊之名,行私铸兵器之实。密室的木门突然被轻轻叩响,侍从捧进个漆盒:“辽东急报,常将军说瓦剌在克鲁伦河集结了三万骑兵,却按兵不动。”朱棣翻开军报,目光落在“等西域盟友”五字上,与徐允恭对视一眼——吐鲁番的工兵、瓦剌的密信、陆家的火铳,原来都是胡党勾连外敌的环环相扣。
锦衣卫诏狱的水牢里,通政司员外郎王顺的尸体刚被捞起,咽喉处有道极细的刀痕,伤口周围的皮肤泛着青紫色——是被毒烟熏喉后割喉。崔明盯着死者紧握的右手,掰开后发现指甲缝里嵌着半片碎纸,上面用朱砂写着“定边军”三字,正是蓝玉所部的旗号。他忽然想起幕僚的供词,胡党下一步是要将战火引向军方,借蓝玉的军功案牵连燕王,此刻王顺之死,分明是杀人灭口。
西域的中军帐内,蓝玉正在部署水攻之计,地图上的孔雀河故道被红线标出,像条蜿蜒的银蛇。朱高煦忽然指着地图西北角:“凉国公,这里的沙丘地势低洼,若引冰水冲灌,泥沙俱下,敌军骑兵怕是难以突围。”蓝玉赞许地点头,忽然抽出腰间佩剑,在地图上划出弧线:“你带一千人守在沙丘后,等水势稍退,就用火铳扫他们的马队。记住,专打马腿——没了坐骑的瓦剌骑兵,不过是案板上的肉。”帐外传来更鼓,子时将至,戈壁的夜风突然转急,卷起的沙砾打在毡帐上沙沙作响,像万千只虫豸在爬行。
应天城的卯时,徐允恭告辞离开,燕王府的角门重新紧闭。朱棣站在廊下,望着漫天细雨,忽然听见远处紫禁城方向传来钟声——那是晨钟,比往日早了三刻。他知道,这是齐泰等人传递密信的信号,用更鼓与漏刻的时差传递消息,亏他们想得出。腰间的飞虎玉佩忽然一凉,像是兄长的手抚过,他忽然轻笑,指尖划过佩环上的“太子少保”刻痕:“兄长放心,老四不会让他们得逞,这大明的江山,谁也别想动。”
锦衣卫诏狱的刑房里,幕僚的供词已整理完毕,崔明望着纸上“黄子澄伪造调令,齐泰联络瓦剌”的字迹,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开城门的“吱呀”声。他知道,再过两个时辰,这些供词就会摆在皇帝案头,而胡党的阴谋,也将从此处撕开第一道口子。烛火忽然熄灭,黑暗中,犯人的抽泣声格外清晰,像根细针扎在诏狱的夜色里,而更远处,秦淮河的水正滔滔东流,载着无数秘密,奔向未知的远方。
西域的沙丘后,朱高煦的羽林卫已埋伏妥当,神火铳的枪口对准了吐鲁番大营。月光下,远处的工兵突然扔下铁锹,潮水般退向大营——他们不知道,就在上游十里处,蓝玉的工兵已掘开堤坝,浑浊的冰水正裹挟着碎石,如万马奔腾般涌来。朱高煦握紧火铳,感受着扳机处鹿皮的温度,忽然想起父亲教他用枪时的话:“火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懂得借势,才能让死物变成杀招。”此刻,天山的融水便是最大的“势”,而他手中的神火铳,即将在这“势”中绽放最炽热的光芒。
应天城的晨雾里,徐允恭的小轿经过御史台,望着门楼上“风宪”匾额,忽然想起方孝孺昨日递的折子,还在弹劾燕王“私藏旧甲”。他冷笑一声,袖中的供词硌得手腕发疼,那些御史台的清名,那些言官的弹劾,在铁证面前,终将化作泡影。而胡党的暗流,也终将在大明的朝堂掀起惊涛骇浪,但他相信,只要皇帝明断,藩王用心,臣子用命,这暗流终会退去,留下的,是更坚实的根基。
雨不知何时停了,东方泛起鱼肚白,燕王府的校场传来甲士操练的声音,明光铠的反光映着初升的太阳,像片金色的海洋。朱棣望着远处紫禁城的飞檐,忽然摸了摸腰间玉佩,嘴角勾起冷笑——胡党以为用旧甲、火铳、密信就能构陷他,却忘了,这天下最锋利的刀,从来不是兵器,而是人心。而他,还有他的兄长留下的飞虎玉佩,终将在这暗流中,劈开一条血路,让大明的光辉,重新照亮每一寸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