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敏好不容易带着人马紧赶慢赶,赶到了天津卫,然而晚了一步的他,只能无奈的望着郑成功浩浩荡荡的船队逐渐远去。
啪!刘宗敏大怒,他把自己的马鞭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要问刘宗敏为什么这么生气,那自然是他看到了贴的满京城都是的崇祯传位诏书。并且得知了郑成功带走了太子和其他几位皇子。
更可气的是,郑成功在离开京城之前,带走了京城最大的一块肥肉,那就是国丈周奎的家当。
本来刘宗敏在攻进京城时已经打听好了,最有钱的就是国丈周奎。怎料郑成功却抢先了一步。当他带着兵马赶到周国仗家中时,却发现嘉定候府早已被搬空了。
府上只剩下一些搬不走的家具和蹲在地上嚎啕大哭的周国仗。没了钱的周国仗自然没了价值,于是刘宗敏上前直接给了他个痛快,送他去见了自己的女儿和女婿。
周奎的家产确实丰厚,薛国观带着五十名梧桐卫队队员抄了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抄完。周奎的家资,整整运了400车次才运到了停泊在东便门大运河外的20艘船上。
后来这些载着金银珠宝的船,又整整装了满了4艘3000料的宝船。剩下的周奎家带不走的家当和不值钱的丝绸、瓷器等各种珐琅器,都被当做报酬,分给了帮他们搬运物资的百姓。
回到登州后经过初步清点,从周家抄出来的金银财宝等各式珠宝,就价值500万两。更别提其他抄出来的古董和字画了。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薛国观还从周奎家里抄出了价值600万两的山西屋子签出的见票即付的票子。
“周奎可真能捞啊。”郑成功感叹完,又在心里想到‘或许后世传说,李自成在京城拷饷拷走了3000万两不是后人杜撰的,是真有其事。’
“你们俩也看看吧。具体这些金银财宝要怎么处置,你们俩商量一下。”说罢郑森将这次抄来的金银财宝清单交给了蒋兆鹏和长平公主。
看过清单以后,蒋兆鹏愤愤不平的说道:“要是姥爷早些捐出家资,父皇和母后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唉~~~请师傅将这些钱财收下,用作为我父母复仇的军资吧。”
“我与哥哥的意见一致。”长平公主回答道。
“既然如此,我就将这些金银财宝造册入库,以备军用。”郑成功答应道。
随着崇祯皇帝的两道遗旨昭告天下,各方势力也对此做出了反应。
反应最快的当属青州知府孙越,当得知了这两道旨意后,孙越立即召集青州下属各县县令来到了登州,向郑成功表示了效忠。
然而郑成功的回答却让他们有些大失所望,郑成功表示,他只是接旨,但并不一定要登基。
“吴王,您,您可要好好考虑一下啊。毕竟先帝可是明旨昭告天下,将大位传予您了,可不要寒了天下万民的心啊。”知府孙越劝诫道。
郑成功当然能够理解孙越的心情。一方面知府虽然年纪不小,但却是崇祯年间的进士。自然对崇祯感情很深。另一方面则是他盼着能成为下一朝的开国功臣。
只有越早上车,将来的地位才能越高。
“孙大人,您对先帝的忠心,我能理解。但是我确实不会登基的。而且您以后还是不要再叫我吴王了,这个封号我也是不会用的。”郑森说道。
“这……还请您好好考虑一下,天下万民啊。”孙知府显然是有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味。
对于这么一个想上进,又是第一个来投靠的知府,郑成功直接把人家赶走,可不是什么好事。只是这孙知府性子直,不懂这弯弯绕。虽然和薛国观同龄,但到现在也只是个知府。
‘唉,这位孙知府啊。’郑成功在内心中一声叹息后便找了个借口说要去整顿军务离开了。
“既然你郑成功无意称帝,那我还是辞官回乡种地算了。省的跟你这个没志气的家伙置气。先皇能传位给你也真是瞎了眼。”
对着郑成功离去的背影说完这句气话后,孙越也气呼呼的抬脚离开了公房。
“孙大人留步,有些话郑将军不能当着您的面明说。”薛国观拦住了正在往外走的孙越。
“哦,薛阁老是什么意思?”孙越失望中带着一丝好奇。
“孙大人可知先皇为何要封郑将军为吴王?”薛国观向孙越抛出了一个问题。
“那必然是希望郑将军,像太祖高皇帝那样一统山河再续大明。”孙越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薛国观摇了摇头否认道:“是也不是。”
“哦?那先皇的意思是。”孙越好奇的问道。
“一统山河不假,可太祖高皇帝再续前朝了吗?高皇帝又是怎么打败的元朝建立的大明?”薛国观反问道。
孙越思索了一下,突然恍然大悟说道:“哎呀,我犯了大错了。陛下,不对,郑将军请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原谅孙某。孙某也是一时糊涂啊。”
说罢孙越便大踏步的向郑成功离去的方向追了过去。
郑成功现在不立即称帝,也是为了尽量减少各方的关注,好快速增强自己的实力。尤其是让已经称帝李自成和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放松对自己的警惕。
这也正是遵从了朱元璋起势时的策略,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至于会不会失去江南各方势力的支持,郑成功自己一点都不担心。反正南京小朝廷里那帮腐儒,在得到了崇祯战死,京师陷落的消息后,都高兴地跳起了舞喝起了酒,不带一丝悲伤。
所以他们肯定是不会认自己这个异姓海盗为皇帝的。
事情也正如自己预料的那样,崇祯死后,南京伪明小朝廷立即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马士英为首的福王派。另一派则是以钱谦益为首的潞王派。
其实一开始钱谦益是支持郑成功称帝的。但是东林党里,大部分人都是支持潞王的。作为东林党党魁,钱谦益最终还是随了大流,支持了潞王。
为此钱谦益还特意给郑成功写了一封信,在表达了歉意的同时还劝郑成功与自己一同支持潞王。
最让郑成功感到意外的则是史可法。他居然明确的支持自己称帝。但也正因如此,势单力薄的他被排挤到了扬州当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