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尔哈朗真不指望这个15岁的小孩能看出个所以然来,但是自己的亲卫牛录可不是吃素的,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有没有埋伏一眼便知。
正如齐尔哈朗所料,当勒克德浑带着八旗兵搜索到西侧名叫炮台顶的一处山梁北坡时,郑成功的一个连的招讨军突然跳出战壕来,对着前面的八旗兵就是一排子弹打了出来。
走在最前面想要拼命表现的勒克德浑瞬间就被打穿心脏,丢掉了性命。
看到这情况,佐领立即接过指挥权,命令还活着的人,向山下撤去。
在后方用望远镜看清楚了情况的齐尔哈朗又挥了挥手,命令自己的另一个亲卫牛录向东边的山头进行火力侦查。
随后他又对跟在自己身边的包衣奴才说:“把昨天去侦查的那个佐领砍了,脑袋放到勒克德浑的墓前当贡品。”
不一会儿,去左侧山头侦查的队伍,也遭到了招讨军的打击。再加上齐尔哈朗通过望远镜隐约看到的虎山上飘荡的旗帜和隐蔽好的火炮,他现在可以断定,敌人必有埋伏,就在等着自己往里冲。
“打仗,你还嫩了点。”齐尔哈朗嘟囔了一句后,又对身边的汉军参领石王臣吩咐道:“石王臣,俺拨给你两个牛录,你再带上你的牛录。合计一共7个牛录,去把西边的山头拿下来。”
“嗻,末将这就去。”说罢石王臣领命而去。
要论攻山头,以步兵为主的汉军旗要比以骑兵为主的满军旗强得多。毕竟汉军旗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推楯车和推火炮,脚力要比满军旗好不少。
很快,石王臣便领着他的部队推着小红夷炮来到了距离山脚约400米的位置。在这个距离上,石王臣是很自信的。毕竟就算敌人有火枪也打不到自己,而自己却能很精准的命中敌人。
而短时间内能打的到自己的重炮也搬不上山。自己的小红夷炮就是当面战场上唯一的火炮。
“开炮,让他们也尝尝被火炮炸的滋味。”石王臣下达了开炮的命令。
小红夷炮射出的3磅炮弹威力着实太小,石王臣手下10门小红夷炮一轮炮击就打断了几棵小树苗。
此时躲在坑道内挨炮炸的招讨军连长吴永芳吩咐道:“所有人都蹲好了别冒头,咱们可别让那石头子给绷着了。一会儿等十通炮放完,咱就丢下火枪盔甲往后山跑听明白了吗?”
旁边一名班长甲十分不解的问道:“连长,咱们就这么把武器盔甲都丢了,多可惜呀。这又不是不能用,咱们就接着用呗。带着这些又不是跑不掉。”
吴永芳看着不争气的班长甲,敲了一下他的脑袋说道:“不丢盔弃甲怎么逃跑?你见过逃跑不去甲的?演戏就要演像点。把武器盔甲都丢了。
再说了,兄弟部队都换新的米捏枪和高锰钢铠甲了。这会儿咱们把武器盔甲一丢,回去就请将军给咱们换装,岂不是一举两得?”
班长甲恍然大悟道:“不愧是连长,俺就想不通这弯弯绕。”
“那是。俺让你给敌人的尸体都穿上咱们的服装,用枪把脸打烂,再把尸体扔外面挨炮,你都做了吗?”吴永芳问道。
班长甲回答道:“都做完了连长。”
“你们班都换上敌人的衣服了吗?”吴永芳又问道。
“换完了,连长。”班长甲回答道。
“俺看没有,你就没换。”吴永芳点道。
班长甲不太服气,他说道:“连长,俺也换呀?”
“换!”
……
十轮炮后,吴永芳带着他的连,沿着山上的土路,在石王臣和齐尔哈朗的注视下,狼狈的带着七八名‘俘虏’撤离了炮台顶北坡。
而石王臣则顺势带着自己的五个汉军旗牛录占领了此地,至于剩下那两个满军旗牛录,则还给了齐尔哈朗。
随后齐尔哈朗又命令另一汉军参将,如法炮制将东侧的山头也拿了下来。
解除了左右两翼后顾之忧的齐尔哈朗,这才带着大部队,缓缓穿过山口,来到了两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带。
而郑成功,已经把部队部署在虎头山西侧,摆开阵型等候齐尔哈朗多时了。
“将军,侦查连回报,敌人进来了,但没有全进来。还有五个汉军旗牛录留在口子外。看旗帜,应该是伪清摄政王齐尔哈朗。”尚贤走到郑成功身边禀报道。
“还真给我面子啊,摄政王都来了。”郑成功嘀咕了一句后,说道:“所有人准备战斗!”
由于两河三角洲地带地势狭窄,因此大部队根本摆不开。而虎山阵地又和郑成功带领的主力在三角洲上形成犄角之势,两者可以互相支援。
因此齐尔哈朗决定满军旗暂时按兵不动,汉军旗十二个牛录分成三批,每批900人轮番沿着东边的山麓冲击相对孤立,但是部署着火炮的虎头山阵地。
一个小小的虎头山阵地值得齐尔哈朗安排这么多兵力攻打,也足以看出齐尔哈朗对此战的重视。
“预备,放!”炮兵连连长张江命令道。
由于山地道路崎岖,再加上构建简易炮兵阵地和道路需要时间。招讨军用了2000人耗费了三日时间,才运了一个炮兵连的装备弹药上来。
而且这个炮兵连的一门崇祯十四年式12磅榴弹炮在运输途中还翻下了山,摔坏了。因此实际上在虎头山上的炮兵手里实际上只有五门榴弹炮可用。
在汉军旗这边吸取了之前阿巴泰打郑成功时的经验教训。他们加强了楯车,将原来的楯车进行了改进,在木质的盾牌后面又堆上了沙袋。
虽然加大了楯车的重量,但由于将推车的人手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4人。因此楯车的速度也没有降低多少。不过经过这一番改进的楯车,在对火炮防御力上取得了极大地提高。
这种改进型楯车,已经可以在一公里以上的距离上抗下几发12磅炮炮弹了。不再像以前一样一发就被打垮。扛下霰弹那就更不在话下。
不过崇祯十四年式榴弹炮也进行了改进,发射方式由原来的火捻点燃,变成了使用拉火管拉发。因此每门炮后面都带了一个很长的拉发绳。
这种发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火炮发射的成功率,并提高了发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