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淮听了沈杨的话,忍不住笑了出来。
“你现在笑,等你们学到《百家姓》,你就笑不出来了,哼。”
沈杨没好气的轻哼出声,没一会儿又藏不住话的说道,“今天吃午饭的时候,我听到乙班的师兄说,甲班的师兄,明年开春全部参加县试呢。
要是过了,他们有些就不在学堂里读了。”
甲班一共三人,都是走科举的苗子。
“不在我们学堂,去哪?”沈淮不解,“甲班的师兄都很年轻哎,这次考不过下次继续考呀,难道考一次不过就不读了?”
“不是,他们要去县学。”沈杨看向沈淮,“你知道什么是县学吗,县学就是我们县最厉害的学堂,听说是官府办的,束修还很便宜呢。”
县学是官学,有教谕管着,更有是举人授课。
接触到的资源也更多。
说到举人,沈淮突然想起一个人来,赶忙问道,“爹,去年考中解元的杨举人,他考中进士了吗?”
开春之后,家里一直忙,他也就忘记问了。
“没考中。”
沈淮听到这个回答,愣住了。
不应该啊,一省解元,就算挤不进一甲三名,二甲应该不成问题才对,怎么……
很快,沈淮就听到沈继业说,“我听说杨举人考中举人不久,他的祖母就过世了,所以没能进京赶考。
他现在应该在家里守孝,等到下次会试才能继续考。”
自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就开始以孝治天下。
大夏朝也不例外。
若家中有亲人过世,无论是官员还是学子,需归家守孝,否则就视为不孝。
这个时代,不孝的罪名很大。
轻则名声扫地,重则罢免官职,剥夺功名。
官员丁忧,学子暂停科举。
嫡亲父母过世,需为其守孝三年;祖父母需为其守孝一年。
也就是说,杨举人一年后除服,才能进京参加下次的会试。
沈淮听到这个消息,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常态。
每个人都会经历,只是早晚而已。
“沈淮,你认识举人?”沈杨看沈淮的眼神充满了好奇,“你去哪里认识这么厉害的人物呀?”他也想认识认识。
沈淮摇头道,“我并不认识杨举人,只是在县城的茶楼听说书先生讲过他的事迹。
你想知道吗,想的话我可以跟你讲一讲。”
“那你讲呗,反正现在闲着也是闲着。”
沈淮将自己知道的说了出来,沈杨听了之后心情澎湃不已,恨不得明天也要去考个举人回来。
直到下车,沈杨才意犹未尽的离开。
沈继业和沈淮回到家的时候,沈月和沈杏已经在摆桌上菜了。
由于散学晚三四刻钟回来,喂鸡的任务,已经被黄氏分担。
沈淮洗了手就能上桌。
饭吃到一半,沈继业说了沈杨外公的事。
“方才去买肉,路过谢氏医馆的时候碰到继亮了,沈杨外公小腿骨折,郎中已经给他正了骨,说是要休养两三个月才能下地干活。”
“没什么大碍就好。”林氏边吃边说,“过两天就是集日,你们去江湾村拉客的时候,顺道去看一眼吧。”
都是拐着弯的亲戚,知道了不露面说不过去。
沈七刀想了想,“到时候让老二去吧,我送三郎去学堂。”
沈继业点点头,“行,到时候我拐弯过去看看。”
沈淮信里惦记后山的桐油果,问道,“爷爷,桐油果准备摘完了吗?”
“快的话,明天就能摘完了,最后那几棵,果子长的太松散了,不好打下来。”
沈七刀给沈淮夹了块鸡蛋,“原本我还想着,忙完了就把桐苗移栽到后山去,可是还要晒藿香,估计得等到明年开春去咯。”
毕竟还要种油菜,腾不出时间。
“爷爷,一年生的桐苗长的都没我高呢,就不能等它长高一点了在移吗?”沈淮语气透着天真,“我觉得,一年的苗肯定没两年的苗懂事。”
后面那句,直接把大家都逗笑了。
沈七刀哈哈大笑,“你小子就是歪理多。”
“我倒是觉得三郎说的有道理。”林氏颇为赞同的点点头,“一年苗和两年苗,都不结果,两年苗根须肯定比一年苗的茂盛,根须多了才容易养活。”
根须多容易养活这话,沈七刀赞同,“先看看情况吧,若是来年开春没空移植,就先在树苗后方开出两亩地用来育苗。
果林两侧,也要找个时间开发出来。
今年多挑选些好的种子,育苗越多越好,若是成活的多,就能种的多,到时候也能挣的更多。”
这个提议,无人反对。
沈淮也赞同。
苗子多,种活的几率就越高。
这年头,没有专门的农药和肥料,果树生病了只能干着急,只能不停的种,能存活多少算多少。
沈家忙了几天,终于将桐油果晾晒完毕。
沈继业和沈七刀要赶牛车拉桐油果去县城卖,出发前一晚,沈继业找到沈继亮,让他帮忙接送沈淮两天。
这两天,沈淮都会多带一份菜给沈杨。
沈杨明显高兴,中午有空的时候,还会带沈淮去启蒙班玩,因此,沈淮很快在启蒙班混个脸熟,还认识了班里的两位小少爷。
只不过比起两人的性格,他更喜欢同班的江铭三人。
怎么说呢,启蒙班的两位小少爷,少爷脾气很明显。
江铭三人就不一样,偶尔也会吵吵闹闹,有什么不开心,过了就过了,不会记仇。
起初,江铭三人见沈淮去跟启蒙班的人玩,还不高兴了一阵子,后来混熟了,他们三人也经常跑去启蒙班玩。
玩游戏的时候,还会合伙欺负启蒙班的人。
不知不觉,一个多月过去。
三字经已经被沈淮背烂,简单的加减算术也被轻松拿捏,就是练字,他也是班里进步最快的。
小魏夫子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
给沈淮布置的课业也比江铭三人多,还借《三字经》的注释版给沈淮带回家看,并让沈淮先背《百家姓》,遇到不认识的字,上课再问。
这时候,天气开始变冷。
早晚雾气很大。
沈家的油菜也种完了,八百斤的藿香也卖给了苏氏药铺,但是价格很低,才三文钱一斤,价格比往年少了差不多三倍。
沈家因此少赚了很多银子。
而且,沈家还收到一个不好的消息,那就是苏氏药铺以后不收藿香了,就算收,数量也是很少很少。
像沈家这样的批量,根本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