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
声音响起,何梨吓了一激灵,连江屿刚刚给她夹的鸡腿都从碗里掉出去了,在背后议论别人家的事本来就不太好,虽然她只是在传递信息。她有预感肯定是那秦家娘子,真是说曹操曹操到,这该不会听到她的话了吧。
江屿赶紧拍拍她让她回神,还好刚刚一直在说话,没来得及吃饭,不然现在肯定被呛到了。
辽之去开门,何梨也连忙起身探头探脑地往门口望,咽了咽口水,还真是那秦家娘子。
“不好意思啊,打扰你们吃饭了吧,我叫杨怡安,是旁边秦家的,能跟你们家借点盐吗?”杨怡安手里拿着一个碗,她长得很瘦,她的皮肤很白,但是是苍白的白,一眼看上去就让人觉得她身体不好,一副弱柳扶风之态。
“不打扰不打扰,郎君快去给秦娘子取盐。”听到人家不是来找自己的,何梨顿时松了一口气,快步走过去接过杨怡安手里的碗递给江屿。
江屿看着她那狗腿的模样,失笑,去厨房取了半碗盐出来。
杨怡安拿了盐就走了,一家三口继续吃饭。
“呼,吓死我了刚刚,还好只是来借盐的。”何梨劫后余生般呼出一口气,拍拍自己。她可是看到了秦家娘子今天那副凶神恶煞的模样,她怀着孕,江屿和辽之又瘦瘦弱弱,一对三,他们肯定没有胜算。
晚上睡觉前,照例进入夫妻夜谈环节。
何梨侧躺在江屿怀里,两人的手交握放在何梨的肚子上。
“娘子,想跟你商量件事,你觉得送辽之去上学这件事可行吗?”江屿觉得自家现在也没有什么能让辽之做的,而且等何梨生产完,两个人都是新手父母,肯定有很多地方都不懂,无法做得周到,所以还得去雇一个有经验的婆子。
辽之年纪还小,两人看他就像看自己的弟弟,是一家人,介绍他给别人也说是江屿的弟弟。
“我觉得可以,辽之很是聪慧呢。”何梨觉得去上学堂没有什么坏处,去学习,不只是为了考取功名
“只是十三岁,去学堂年龄会不会有点大了,学堂还会不会收啊。”如果不收他就自己教吧。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我们巷子里就有一个私塾,是一位老先生办的。束修就是家里有啥给啥。”一脸小傲娇,她每天听的可不止是八卦。
“诶呦,我娘子可真厉害。mua~”
两人又闹了一会儿,何梨沉沉睡去,江屿却是迟迟睡不着。
这次江屿没有自己像上一世那样自己来参加乡试,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整个孕期都江屿都陪在何梨身边,最近何梨晚上总是腿抽筋,江屿想方设法给她补钙,最近家里的饭桌上不是有鱼就是有大骨头汤,只可惜弄不到牛奶。
江屿准备在睡觉前还去炉子里加了点炭,因为现在没有保温壶,江屿做了一个小炉子,在上面温着水。
第二天一早,江屿还做早饭,辽之也起床了,洗漱之后过来蹲在灶边帮着江屿烧火。
江屿看着这个听话的小孩,心里软软的。自己上辈子家里有很多弟弟妹妹,作为孤儿院里的大哥哥,江屿习惯了照顾别人。
“咳咳,辽之,我和你阿姐商量过了,打算把你送去巷子里的学堂,你想去吗?”
江辽之拿着火钳动作一顿,嘴唇紧紧抿着。
上学堂应该需要很多钱吧,之前别人问他名字,他说记不清了,所以大家都叫他狼娃,其实他什么都记得,他记得他信秦,也记得自己是家中的二儿子,也记得家中为了哥哥上学的束修,将他卖给牙郎。
那是一个下雪天,那天早上母亲起了个大早,难得蒸了一锅白白胖胖的肉包子,母亲看到他贴心地起来帮自己,鼻尖酸涩,眼眶也红了,那天早上,他第一次在饭桌上得到了父母最多的注意力,可能就是父母最后的愧疚在作祟吧。
牙郎来接他时,他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从家里带走,也没再回头看一眼。
现在江家居然想送他去学堂?
看小孩迟迟不回话,江屿再次开口,“你也不用担心,如果不想去也没事,我们会尊重你的想法的。”
“不,我想去!”辽之抬起头,眼底闪着泪光,眼神却异常坚定。
不知是感恩亦或是其他,辽之对江屿和何梨也越来越亲近了,真正把自己当做这个家的一份子。
事不宜迟,当天晚上,何梨和江屿就带着辽之去了老先生阮文煜家里。
老先生年轻时执着于考取功名,却屡试不第,后来终于中举,回到家却发现心爱之人已经嫁做人妇,他自己一生未娶,也没有入仕,一直云游四方。
年纪大了就留在这成州府,住在短柳巷。阮文煜年纪越大越喜欢热闹,短柳巷住的多是外乡人,父母外出务工,小孩们就留在巷子里,他有机会就会教小孩们识字,后来干脆就办了一个私塾。
等到老先生家里,老先生正在批注今天学生们的作业。
“哟,你们怎么来了?”他知道这对小夫妻,恩爱得很呢,他经常看到江屿扶着他娘子散步。
“老先生多有叨扰,我们想让我弟弟在您这学几个字。”江屿把带来的东西放下,向老先生拱手。
阮文煜看了看辽之,又看看江屿,他知道江屿是来州府参加乡试的,而且看他家也不像是缺钱,他这弟弟都是半大小子了,难道家里没送去上学?
“可以,这何必亲自跑一趟呢,明天让他直接过来就行了。”阮文煜笑得和蔼,抚着胡须,一边把辽之唤到跟前,仔细问了他几个问题。走之前还安慰了江屿,给他传授了点经验,虽然他考试已经是好几十年以前的事了,但是他可参加了好几次。
江屿之前就是跟着村里的先生学习,周围几个村都只有那一个老师,后来老师想把江屿介绍给镇上书院的老师,可惜没有机会了,一场风寒就带走他。江屿后来就一直去四处借书抄书,自己在家里自学,现在陈家村和周围几个村读书的小孩只能到镇上去,这无疑增加了各种成本,学习的小孩也越来越少了。
辽之上学这件事也就这样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