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败的消息如同瘟疫般蔓延,冲击着每一个地方实力派紧绷的神经。
十一月,联军主帅之一霍百川通电下野,旋即不知所踪的消息传来,如同一声丧钟,重重敲在督军府每个人的心头。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浓得化不开。
中央军的动作迅疾如雷霆。
南京的“接收大员”带着整编的中央军精锐,几乎是踩着河西联军溃散的尘埃,便堂而皇之地开进了邻近省份,开始向各地实力派“传达中央政令”,实则索要兵权、地盘和统治权。
面对中央军咄咄逼人的进逼和打着统一旗号的收编命令,曾国宇的回答就只有一个字:“战!”
他深知一旦交出兵权,自己和麾下将士的命运将如同砧板上的鱼肉。何况,他身后还有这方水土,还有需要他守护的人。
然而,黔州虽民风彪悍,却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物产并不丰饶,难以支撑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曾国宇的部队凭借地利和悍勇,与装备精良、补给充足的中央军周旋,打了几场硬仗。虽也一度让中央军吃了苦头,但终究是螳臂挡车,在对方绝对的实力碾压和源源不断的增援下,节节后退,防线一再收缩。
困局之中,曾国宇将目光投向了阳城的陈绍棠。
阳城地理位置关键,陈绍棠拥兵上万,却一直游离于曾国宇的势力核心之外,是个桀骜不驯的地头蛇。以往,曾国宇对阳城采取的是挤压围困的策略。
值此存亡之秋,曾国宇不得不放下身段,寻求外力。
他通过大嫂方氏家族在阳城的一些故旧关系,费尽周折,终于安排了一次极其秘密的会面。地点选在阳城郊外一处僻静的私人庄园。
会面气氛凝重。
曾国宇开门见山,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只要陈绍棠愿意出兵,与他合力抵抗中央军,他承诺十年内绝不染指阳城一分一毫,两家划界而治,互不侵犯。
并且,此战过后缴获的中央军装备物资,优先补偿陈部。
陈绍棠一直活在曾国宇的阴影下,如同被按在网中的鱼,日子确实憋屈。
他捻着胡须,眼里精光闪烁。曾国宇开出的条件,尤其是那“十年不动阳城”的承诺,正中他下怀。
若能借此摆脱曾国宇的压制,又能获得中央军的好处,何乐而不为?
他拍着胸脯,指天誓日地保证:“曾督军放心!唇亡齿寒的道理我陈某人懂!中央军狼子野心,我们黔州兄弟必须同舟共济!我即刻调兵遣将,助督军一臂之力!”
陈绍棠的部队果然“如约”开进了指定防区。
起初,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分担了曾国宇正面的巨大压力。
中央军战线拉得过长,深入黔省腹地,后勤补给困难,加上黔地山高林密,曾国宇依托地利和熟悉地形,指挥部队顽强抵抗,战局一度陷入胶着。
曾国宇心中紧绷的那根弦,略略放松了一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