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仁川。
日本水军刚击溃**水军,便成功登陆仁川。**与日本皆因资源匮乏,低级士兵与高层将领装备差异显着,这使得双方交战时对精英战斗力依赖极高。此次突袭,日本派出了战斗力极强的武士。
\"敌怯,吾破其防。\"
指挥官藤堂高虎一声怒吼,完成血振后,手持武器带领士兵发起冲锋。足轻士兵接到命令,蜂拥向海岸,对**海军基地展开袭击。该基地在之前的海战中已遭严重破坏,此刻足轻的任务只是清理残敌。
很快,足轻消灭了剩余的**军队,完全掌控海军基地。藤堂高虎占领此地后,日本正式进入**内陆。连续攻克多座城镇后,**指挥官胁满安治将**五万大军围困于釜山城外。
\"速射,推进!\"
在武士指导下,足轻发起冲锋。城头箭矢如雨,但城下有弓箭手和火铳手提供掩护。**长期受大明庇护,自身火器发展迟缓,加之大明限制**铁器供应,使其难以自制充足火器。
尽管日本同样贫困,但在军备投入上毫不吝啬,因此仍能形成火力压制。在如此猛烈攻击下,**军队伤亡惨重,城防设施损毁严重,人员死伤加剧。
\"坚守!\"
**守将李似世无奈高喊。他深知此时**军力不足,若这些部队全军覆没,未来再集结强大武力将极为困难。一旦损失过大,**将无力继续作战。无论如何,此地必须守住。
然而,望着步步逼近的敌军,李似世眼中尽是绝望。\"砰——\"一颗弹丸击毁垛口,砖石四溅,击中他的头盔。李似世凝视着如潮水般涌来的日本足轻,咬牙高呼:\"全军听令,随我出击!\"
最后的兵力集结在他身边,众人一同发起反击。
这是一场殊死的反击战,李似世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想尽可能多地消灭敌军,同时直取敌将首级,完成一次斩首行动。
刀光闪烁,血雨弥漫,金戈交击之声不绝于耳。李似世已记不清挥刀多少次,但显然局势即将走到尽头。
“轰——”
猛烈的炮火骤然响起,突如其来的巨响终结了这片战场上的厮杀。
“明军?”
李似世昏迷前的最后一幕,是看到身披重甲的明军自侧翼突袭而来,直逼日军阵后。
当他恢复意识时,眼前的明军将领正代替他指挥全局。严格来说,这并不完全准确,毕竟战场上的士兵混杂着日、明两国,己方兵力几乎所剩无几。
李似世遥望这一切,直至明军将领彻底击溃日军。
此人正是李武派遣而来的姚广孝,也是此次明军援军的统帅。
明军历经数次改制后,早已脱离**时代,转而以火器为主导,**为辅助。
如今的明军全面配备成本低廉、防御稍弱的棉铁甲,主武器为火器,部分火器还额外安装了**,在近距离战斗中充当主要输出手段,副武器则是弯刀。
凭借强大的火力输出,明军迅速歼灭了装备低劣的步卒,并与装备火铳的铁炮队展开交锋。
火铳已被李武的军事改革淘汰,全军现装备990燧发枪。密集的枪弹让明军迅速占据优势。
“岂可修……”
监战的胁满安治目睹此景,眼中满是不甘。
眼看胜利在望,怎会如此迅速陷入劣势?
怒火中烧下,胁满安治下令全体武士集结,向明军发起冲击。
与普通步卒不同,武士全员披甲,虽无法完全抵御燧发枪,但在面对火炮时亦显吃力。不过,这样的配置已然远超普通步卒,他们顶着弹雨冲至明军面前。
“西内!”
一名武士高呼,举起太刀猛劈向一名明军。
明军所穿铠甲以内铁片为核心,外覆棉布,防箭尚可,却对弹丸和兵刃具有极强防御力。
太刀击中铁片,布料被割裂,火花四溅。
明军稍作迟疑,随即反击,抄起武器迎击。
燧发枪弹仓开启,那名武士已连续挥刀击打铠甲。铠甲受损严重,明军士兵趁机探身而出。
“噗嗤——”燧发枪**穿透武士铠甲,在其胸口留下血洞。
太刀虽为双手持握,挥舞迅捷,但破甲能力有限。面对明军普遍配备的布面甲,只能留下多处划痕,无法真正破防造成伤害。
李武所率明军改用长枪型燧发枪,虽攻击节奏稍缓,但威力显着提升,一击即可重创对手。
在击退来袭的武士部队后,朝堂之上亦有重要外交交涉。李武亲赴王宫,直言来意:“李王爷,此次大明出兵并非无偿。我们需要贵国配合行动,在战时接管军队指挥权,战后派驻总督。”
此话意指,大明将全面掌控该地。这一切皆由李武策划,他不愿目睹后世某些国家扭曲历史的行为。
若今日孔子为他国人士,明日北方疆土归属他人,实属荒谬!
李武决心将此地纳入大明版图,同时承诺善待当地百姓,绝不会施行残暴统治。
李武曾为受压迫者,深知其中苦楚,故立志避免重蹈覆辙。
“这……”李王迟疑不定。归附大明本为保全自身权位,然如今大明欲加强管控。
李武察觉李王顾虑,安慰道:“请放心,你的地位我方会维持,仅削弱部分权力,其他一切如旧。”
李王仍显犹豫,不愿轻易放弃权柄。然而局势紧迫,他最终勉强应允:“我答应这些条件,只盼大明能许我安逸度日。”
此乃李王底线之求乎?
李武点头表示认可:“我能够确保你所拥有的一切保持不变,但从今以后,这里将成为大明的一部分。”
对方抬起头,难以置信地望向李武。
面对的是李武坚定不移的目光。
短暂的对视后,对方终于妥协:“好吧,我接受你的条件……”
于是,对方发布了“退位诏书”,将土地交予大明。
为了避免当地官员产生抵触情绪,李武特别安排对方继续居住于旧王府安享晚年。同时,他将半岛划分成多个郡县,让当地官员保留原有职位,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
此外,李武还将大明淘汰下来的多余装备尽数运送至此,配发给当地的军队,并派遣大量军校毕业生前往基层担任军事顾问,指导士兵作战。
此举不仅提升了新晋**的实战经验,还增强了大明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为未来的战略部署奠定了基础。
除却对半岛的支持,李武还在海上布置了力量。
他对海军的要求是:首要任务是夺取制海权,继而实施登陆作战,直击日本本土,同时围堵已登陆的日军部队。
切断其补给线后,日军再想持续作战便难上加难。
战争胜负往往取决于后勤保障,在武器未形成绝对优势时,后勤便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此刻,一支海军舰队自渤海启程,驶向日本海。
舰队指挥官叶楼,是一名精通水战的将领。若非当前航母编队空闲,本应由他统帅全军。
叶楼凝视着这片看似平静的海域,脑海中盘算着各种海战策略。
忽闻侦察船只传来情报,称前方有大批运送士兵的民船及护航军舰。
运输船队?
叶楼敏锐察觉到这是个至关重要的信息。
近处便是敌方舰队,若让这批运输船顺利到达战场,将对己方造成毁灭性打击。
因此,趁敌人尚无还手之力,果断出击将其消灭,或许才是最佳选择。
叶楼思忖至此,立即下令舰队加速前行,直扑敌阵。
此刻,日本运兵船队的统帅是毛利高正,其麾下船只除必要的民船外,真正具备战斗能力的战船寥寥无几。
但毛利高正毫不在意——一个**海军基地已被攻陷,他还会惧怕什么?
自仁川基地失守后,海上制海权基本落入**之手,他还会担忧其他事吗?
事实证明,flag往往成真。
正当毛利高正率舰队推进时,有足轻急报称,宣城附近出现大规模舰队。
毛利高正一惊——他没料到在这种局势下仍有**海军前来迎战。
片刻后,他又冷静下来:自己的舰队虽无力取胜,但掩护运兵船撤退应无虞。
他对**水军的实力并非毫无认知,他认为自己的舰队足以拖住敌人。
于是,毛利高正手中的指挥扇一挥:“全军听令,运兵船继续前进,所有战船随我迎战!”
号令下达,各战船迅速集结,向渐显轮廓的敌舰队驶去。
毛利高正紧握太刀,命令炮手待命。
日本火器主要有三种:重型火炮“国崩”、可肩扛的“大筒”及火铳“铁炮”。
另有类似轰天雷的“焙烙玉”,以及装填多枚弹丸的“千人杀”“千鸟落”。
此刻,毛利高正手头并无足够的国崩,多数水兵仅配备铁炮与焙烙玉。
但他丝毫不在意武器差距——他并未察觉到**。
在与**交战时,对方的火器远不如他,甚至几乎无火器,全靠**作战。
在他看来,自己才是占据优势的一方。
毛利高正催促舰队加速,很快便能看清敌舰全貌。
等等……
他一怔,眼前的景象令他难以置信。
这……不是**的船队!
从外形看,这些船只与他见过的所有船只截然不同。
**的船只是两头平、方形的样式,而这些却是尖头设计,明显不同。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大明舰队已发起炮击。
此距离下,战列舰的红衣大炮威力尽显。
这些火炮本应在多年后由大明从西班牙和荷兰引入,但因李武的影响,大明早早掌握了这项技术。
---
红衣大炮瞄准了敌军舰队最前方的船只,炮弹随即猛烈发射。
“轰——”
巨响回荡,炮弹划出一道清晰轨迹,最终砸在日本舰队一艘战船之上。
被命中的船只瞬间出现巨大裂口,海水汹涌灌入舱内,士兵们手忙脚乱抢险,却无法阻止船只迅速倾斜。
毛利高正目睹此景哑口无言,这一切在他眼中犹如噩梦般不可控。
---
“他们竟然拥有国崩?”毛利高正震惊于对手的实力。即便他自己,也只有寥寥几门国崩,而且此刻并未随行。如今面对如此凌厉的攻势,他的舰队毫无招架之力。
“岂可修!”他咬牙低吼,最终下定决心,“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
随后,他命令舰队全速冲锋,不惜一切代价尝试接舷战。
叶楼在远处观察到敌军加速,很快猜透对方意图——他曾也有过类似计划,却以失败告终。对面的指挥官同样难以如愿。
叶楼果断下令调整航线为横向,抢占t字阵位,构建战列线。
随着战列线成型,他指挥舰队呈一字排开,同时围绕圈层推进,将敌军困于核心区域,不断用火炮反击。
日方大筒与铁炮射程不足,面对远程炮击只能被动挨打,四处逃窜却始终无法接近。而明军的弗朗机炮及轻型火炮则轻松压制敌舰,使其寸步难行。
毛利高正虽心有不甘,但也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看着舰队逐渐覆灭。
“撤退!”
明智之举,毛利高正不得不选择这条退路。若再不撤,他可能连最后的海军都保不住了。
然而,叶楼怎会轻易放过?
“全军听令,别让他们逃脱!”
一声令下,明军船队再次调动,形成动态包围圈。无论毛利高正如何机动,他的舰队始终被困于中心位置。
毛利高正的舰队速度远逊于装备了帆船、螺栓船桨及三层动力系统的明军战舰,只能眼睁睁被围困。
\"怎奈何...\"
毛利高正愤恨地看着形势急转直下,身边的舰船不断减少,却毫无对策。
对方这支舰队究竟是谁?
他注视着舰队上的旗帜,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明”字。
是大明的战舰?
毛利高正大感震惊。
大明的战舰为何有这般实力?
无计可施之下,他只能下令加速,冲破沉船残骸,试图突破重围。
但这样的速度在对手面前形同虚设。
叶楼麾下的明军水师舰队,速度远远超越这些船只。
最终,毛利高正的舰队全军覆没,他在船体即将沉没时选择自尽。
叶楼消灭了这支舰队,却没有丝毫喜悦,因为他的主要目标——日本的运兵船仍未被拦截。
他立即下令全速追击。
当抵达仁川港口时,却发现为时已晚——日本的运兵船已完成登陆,士兵已在岸上行动。
“长官,我们...”
下属的报告令叶楼焦虑万分,这次任务显然未能达成预期效果。
绝不能就此罢休!
叶楼深思片刻后说道:“或许我们可以直接摧毁这个海军基地?”
属下们虽觉此举大胆,但细想之下,若能成功也不失为良策。
这个基地本是日本人修复旧址而成,防御能力本就不强,更何况他们自认为已掌控海域,疏于防备。
当明军炮弹袭来时,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明军战舰随即对基地发起猛烈炮击,无数炮弹划出完美轨迹,准确命中目标。
第一轮炮弹倾泻而下,毫无准备的日本水军瞬间遭受重创。
“这是怎么回事?”
基地里的足轻们满脸茫然地抬头,困惑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他们完全不明白为何突然遭到猛烈炮击,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去寻求武士和足轻头领的指示。
然而,留守在此的武士和足轻也束手无策:水军早已逆流而上去支援陆战,根本不在基地内。面对敌人的攻击,他们毫无反击能力,只能暂时撤离海军基地,计划等炮击结束后再夺回。
但他们的行动注定徒劳,因为叶楼下令一轮炮击后立即更换武器。水手们将原弹丸换成**,炽热的火舌瞬间覆盖整个基地,所有未能及时撤离的水军足轻几乎全数丧生。
熊熊烈焰在木质建筑间迅速蔓延,大火吞没了整个基地,摧毁了内部所有设施。叶楼站在远处的海面上遥望,意识到火势短时间内难以平息,遂指挥舰队掉头返回港口。
抵达港口后,叶楼稍事休整便接到新命令:率领一支常规舰队护送五万海军陆战队登陆日本本土作战。这一消息让叶楼颇感意外。
不是说大明不想扩大此次战事规模吗?为何如今直接派遣五万大军?
这种方式难道不会带来问题?作为一名武将,他深知后勤保障的压力之大。频繁调动如此庞大的兵力参战,极可能使战局陷入混乱,同时对大明财政造成巨大负担。
尽管李武推行的新政令大明经济显着改善,但长期支撑如此高昂的支出依旧困难重重。
叶楼能想到的,李武自然也已考虑。不过,李武的关注点远不止于此。他深知,在**半岛与日本军队交战时进展迟缓,消耗却持续增加。因此,他急需一场快速有效的进攻以彻底清除威胁。
否则,陆上的中日对抗就像不断吸走大明资源的伤口,持续耗损着国家的后勤与财力。
彻底消除所有威胁,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巨大消耗。
李武深思熟虑后,决定派遣精锐的海军陆战队投入战斗,以应对当前局势。
“必须尽快清除所有隐患。”
“进攻!”李武一声令下,海军陆战队立即展开登陆行动。
登陆地点位于日本本州岛,即日本的核心区域。李武确认,此时日本的主力部队已集结于其他战场,后方防御极为薄弱。他的目标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突袭,实施斩首行动。
选择的目标正是日本当时的首都——洛都。
叶楼率领舰队抵达洛都途中,多次遭遇日本水军阻截,但凭借舰队的强大火力逐一击退敌人。最终,叶楼的舰队突破重重防线,顺利抵达洛都。
为确保突袭效果,叶楼故意张扬行踪,使消息传遍前线与后方。
情急之下,足利义尚召**议商议对策。众臣经激烈讨论,建议将洛都防务交由本地武士集团“守护”负责。然而,足利义尚深知此举利弊并存。
若撤退至“守护”的领地,名义上归属守护,实则由“守护代”管理。这些“守护代”早已掌控地方,自己贸然前往恐沦为傀儡,甚至导致国家再度**。
更重要的是,一旦离开洛都,未来再想返回将是难上加难。
权衡利弊,足利义尚陷入两难。
就在他犹豫之际,叶楼的舰队已逼近洛都。
李武指挥海军陆战队发起了抢滩登陆。
“进攻!”伴随着指令,登陆艇在舰炮支援下发起冲锋。舰炮猛烈轰击城墙,留下密集的缺口与坍塌点,压制了城头的弓箭手与低级武士。
登陆艇毫无阻碍地顺利靠岸,士兵们迅速从踏板跃下,朝城墙发起冲击。他们架起临时制作的长梯,依靠人数稳住**,逐步逼近城头。舰队则在远处持续炮击,压制守**力。
一名士兵率先登顶,战斗随即暂停。明军士兵所穿的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皮甲,坚固程度堪比日本武士铠甲。而城头上守卫稀少,多为临时招募的民兵,缺乏装备与训练,仅能被动挨打。
很快,明军在城头建立稳固据点,不断扩大控制范围。面对敌人的推进,日军防线摇摇欲坠。然而,就在局势明朗之际,李武察觉到异样。喧闹的战场上,他隐约听到马蹄声,预感不妙。
果然,远方尘土飞扬,日本骑兵正快速接近。李武震惊于这支海军陆战队难以应对骑兵威胁。此时队伍混乱不堪,若继续留守,恐将全军覆没。他果断下令:\"火炮掩护,立即撤退!\"
李武大声疾呼,叶楼舰队的火炮随即锁定远处的骑兵群发起攻击,城头守军亦迅速撤离。
得益于李武按照近现代训练方法培养的海军陆战队,在接到指令后仍能保持秩序井然,避免了混乱局面的发生。
否则……
李武深知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