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牢的石壁渗着经年不化的寒,却被一缕酒香暖得微醺。鬼子六斜倚在草堆上,玄色囚袍的褶皱里落着几粒稻草,他指尖转着个粗瓷酒坛,坛口晃出的酒液在石地上晕开,像朵转瞬即逝的花。
“大人的剑,还是这么急。”赵奎的藏青短打刚跨进牢门,就见软剑的寒光扫过眼前,带起的风掀动他鬓角的灰。那柄缠着布条的剑在鬼子六掌心转了个圈,剑穗扫过石桌时,碰倒了个空坛,“哐当”声在死寂的狱里荡开,惊飞了梁上栖息的夜蝠。
鬼子六收剑时,指腹碾过剑身的纹路——那是北地军的旧物,剑脊上刻着的狼头已被岁月磨平,却在他掌心发烫。“江南的信,带来了?”他仰头灌了口酒,喉结滚动时,玄色囚袍的领口敞开,露出锁骨处道浅疤,是当年在青州城下被流矢擦过的痕。
赵奎从食盒底层抽出张笺纸,上面的棠花画得歪歪扭扭,花瓣边缘却透着股不服输的劲。“陆二姑娘说,帅府的海棠开了第二茬,她替您摘了最大的朵,压在兵符匣里了。”他往牢外瞥了眼,油灯的光在他脸上晃,“顾姑娘的绸缎庄今儿挂了块‘棠花三尺’的招牌,张公子说,这是商队都到齐的信号。”
软剑忽然“唰”地出鞘,在石壁上划出道浅痕。那不是乱划,是幅极简的地图——江南的水纹、京城的街巷、天牢的位置,都藏在剑痕里。“让朱明宇盯紧李府的西跨院。”鬼子六的剑尖点在“西跨院”三个字的位置,“那里有口枯井,账册多半藏在井底。”
赵奎的指尖在剑痕上摸过,忽然笑了:“小的这就去报信。对了,蒲学士今儿递了奏折,听说陛下看了半宿,龙案上的茶都凉透了。”他将件缝了棉絮的夹袄放在草堆上,“这是陆大姑娘托人捎的,说料子是江南新贡的云锦,比铁甲还挡风。”
酒坛再次被顿在地上时,鬼子六望着石壁上的剑痕,忽然想起江南的雨。那时陆宜棠的石榴红裙摆在雨里晃,像团烧不尽的火,她总说:“六爷的剑太狠,该沾点棠花的甜。”此刻剑痕里渗着酒液,倒真像朵醉了的花。
一、莲舟载月·蒲云舟巧破旧案
江南的残荷在暮色里摇,乌篷船的橹声搅碎了满湖的金。蒲云舟立在船头,月白长衫被水汽浸得微透,腰间的玉带衬得身姿挺拔——这位年仅三十三岁的文渊阁大学士,眉宇间还带着少年人的锐,手里的《河工弊案录》却被指腹翻得发卷,册页间夹着片干枯的荷叶,是三年前他巡查江南时,从李嵩挪用的石料堆里捡的。
“蒲大人,前面就是通州了。”船家的篙子往水里一点,船身轻晃时,蒲云舟看见岸边的芦苇荡里,藏着几匹快马——是张景明派来的人,马背上的包袱鼓鼓囊囊,定是那老吏的证词。他抬手理了理长衫领口,露出的脖颈线条利落,倒不像个埋首书斋的学士,更像位伺机出鞘的剑。
三日后的早朝,金銮殿的梁柱间飘着墨香。蒲云舟将《河工弊案录》举过头顶,年轻的面庞在晨光里透着沉静,泛黄的册页在他指间轻颤:“陛下请看,此处记载,李侍郎当年将三十万两河工银转入私库,账目上却记着‘修堤’——可那处堤坝,三年前就被洪水冲垮了。”他的声音清亮,像带着江南的水汽,却字字砸在人心上。
龙椅上的皇帝捻着册页,指腹划过李嵩的签名,忽然看向阶下这个年轻的臣子:“云舟年少有为,竟能从旧档里找出这般关键的证物。”
阶下的李嵩脸色惨白,袍角的褶皱里渗着冷汗。他原以为蒲云舟不过是个靠文采上位的白面书生,此刻见对方拿出的证据链环环相扣,才知自己小觑了这后起之秀。刚要辩解,却见蒲云舟又呈上幅画——是江南画师画的畅春园一角,假山石上刻着串模糊的数字,与账册上的缺口分毫不差。“这是臣命人潜入园中画的,”蒲云舟微微躬身,目光扫过李嵩时带着冷,“那数字,正是李侍郎转移银两的商号密码,臣已让顾氏商队核对过,分毫不差。”
二、银甲映雪·江令宜锁拿贪奴
大同的雪落进银库时,江令宜正用剑尖挑开个紫檀木匣。匣子里的账册泛着霉味,却在烛光下显出清晰的字迹——李嵩的远房表亲、那位皇家园林大管家,竟将二十万两皇银换成了一箱箱珠宝,藏在银库的暗格里。
“说!这些东西要运去哪?”她的银甲沾着霜,靴尖踩在大管家的手背上,账册的纸页在寒风里抖,像群受惊的蝶。
大管家的哭喊撞在银库的石壁上,回声里裹着恐惧:“是李大人让我换的!说等大皇子查账的风头过了,就运去江南……”
江令宜的剑忽然指向暗格深处,那里有个锦盒,打开时,滚出枚羊脂玉印,印文是“监园私章”。“这印,能调动畅春园的所有工匠吧?”她掂着玉印笑,“包括那些会造箭簇的铁匠?”
三日后的京城,午门的雪地上印着串深痕。江令宜的银甲在雪光里发亮,囚车里的大管家缩成团,玉印被她用锦缎裹着,捧在掌心像捧着团火。“爹,”她在江府的廊下掸雪,“李嵩若不认,就让这印说话——他当年用这印伪造验收文书,上面的朱砂,还是从大同采的矿。”
江通的紫袍立在廊下,望着女儿鬓角的霜,忽然叹了口气:“你娘若在,定会夸你。”他将份奏折递给她,“这是我联合户部老吏写的,李嵩挪用皇银的证据,都在里面了。”
三、烽火照夜·柳青青剿匪云雾山
武昌的云雾山藏在雨里,柳青青的巡抚官袍被血浸得发深。她的长刀劈开匪寨的木门时,撞见匪首正往灶膛里塞信,纸灰顺着烟筒飘出,像群黑色的蝶。
“那信是谁写的?”她的刀背压在匪首的颈间,雨水顺着发梢滴在对方脸上,“说!大皇子遇刺前,是不是你带人设的埋伏?”
匪首的喉结滚动着,忽然笑了:“柳大人可知,我是李侍郎的亲侄子?杀了我,你担待得起吗?”
柳青青的刀忽然往下沉了沉,目光扫过灶膛里未燃尽的纸角——上面印着个“李”字。“我担不担得起,你说了不算。”她扬声喊,“把寨后的老夫人请来!”
当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被扶进寨门时,匪首的脸瞬间白了。“娘……”他的声音发颤,看着老妇人手里的油布包,那是他让亲信给母亲送的“安家银”。
“这银子,沾着血呢。”老妇人的手抖得厉害,打开油布包,露出封信,“这是那伙人给你的,说杀了大皇子,就让你当京营卫的千户……”
与此同时,京城的柳府正落着雪。柳弘将二皇子的密折扔进火盆,火星溅在他的白须上:“糊涂东西!李嵩是你母妃的表兄,你掺和进去,是想让东宫也沾这脏水吗?”他指着窗外的天牢,“六爷是忠臣,天会亮的——你只需守好你的本分,比什么都强。”
二皇子望着燃尽的纸灰,忽然起身行礼:“儿臣懂了。”
四、剑落真相·狱墙内外共迎春
天牢的酒坛空了七八个,鬼子六的软剑却越练越轻。剑风扫过草堆时,带起的稻草在空中转着圈,像江南纷飞的棠花瓣。赵奎进来送食时,见他正用剑尖在石桌上画花,一朵棠花,一朵荷花,一朵梅花——是陆宜棠、蒲云舟、柳青青的标记。
“大人,朱少爷派人来报,李府西跨院的枯井里,真的挖出了账册!”赵奎的声音带着喜,将莲子羹往石桌上放,“顾姑娘的绸缎庄今儿卖出了‘三尺棠花’,是说商队已把证据送进了御史台。”
鬼子六收剑入鞘,酒液在石桌上的花痕里晃,忽然笑了。他想起陆宜棠在江南采花时的样子,石榴红的裙摆在他怀里蹭,说:“六爷,等你教我‘水上漂’,我们就去摘满船的莲。”
牢外忽然传来喧哗,是太傅带着御史们来了。老大人的拐杖在牢门外顿着,声音穿透铁栏:“六爷,陛下已下旨,明日辰时,开牢放您——李嵩那奸贼,招了!”
软剑再次出鞘,这次却不是练剑,是鬼子六用剑尖挑开了自己的囚链。“咔哒”声里,铁链落在地上,像段结束的旧时光。他望着牢外透进的天光,忽然觉得这石壁也挡不住暖意——那是江南的棠花香,是四方同心的力,是终于要迎来的,与她并肩看春的日子。
夜还没尽,天牢外的茶馆里,朱明宇正对着账本笑;通州码头上,顾芷琪的商队扬起了帆;武昌的烽火已熄,柳青青的官袍沾着晨露;大同的雪停了,江令宜的银甲映着朝阳。
而天牢深处,鬼子六的软剑斜斜倚在石桌上,剑穗上的红绸在风里轻晃,像在说——等天亮,我们就去江南,摘最新鲜的棠花,酿最烈的酒,教你最柔的剑。
狱墙内的剑影,狱墙外的繁花,终将在破晓时相遇,共赴一场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