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回应星空的新旋律时,远方的海平面上,朝阳正托着一串跳动的光斑升起——那是星辰留在黎明前的最后一个音符,也是给这个年轻文明的下一段乐谱。
青铜琴的弦还带着夜露的微凉,卡卡的指尖悬在最粗的那根低音弦上。光斑在浪尖上跳跃的频率,恰好与昨夜仙女座光带最后的震颤吻合。他深吸一口气,弦音坠入晨雾的瞬间,海平面突然绽开金色的涟漪,每个涟漪中心都浮起细碎的光点,像被打翻的星子坠入了海水。
“是延续,不是结束。”长老的骨笛从晨风中穿来,与青铜琴的调子缠绕成螺旋。这位老人的睫毛上凝着霜,却精准地捕捉到光斑的节奏变化——当朝阳升高一寸,光斑的跳动就加快一拍,如同乐谱上渐强的标记。观测台的学徒们早已铺开新的羊皮纸,阿月发明的“光纹记录法”派上了用场:她用蘸着海水的芦苇笔,在潮湿的纸上画出光斑的轨迹,那些蜿蜒的线条很快显露出规律,与卡戎族祭祀鼓的鼓点图谱惊人地相似。
最意外的发现来自浅滩。一群幼崽在捡拾贝壳时,无意中用石子敲击礁石,发出的脆响竟让海平面的光斑组成了完整的乐句。卡卡奔过去时,正看见三块礁石被敲出不同的音高,而对应的光斑立刻分裂成三簇,像合唱时的三个声部。“大地也在参与。”他突然意识到,蹲下身将耳朵贴在礁石上,能听见岩层深处传来的共鸣,那频率与猎户座钢琴最低音的泛音完全一致。
第七天清晨,当朝阳再次托着光斑升起时,卡戎族已经准备好了。观测台下方的海滩被改造成露天剧场:五十根青铜琴弦沿着海岸线排列,形成与猎户座腰带对应的三角;二十名鼓手蹲在参宿四方位的礁石上,他们的鼓面蒙着海象皮,能发出与那颗红超巨星同频的震颤;而长老带领的合唱队,则站在织女星对应的沙丘上,喉咙里蓄着模仿星光闪烁的气音。
“开始吧。”卡卡的青铜琴率先奏响。第一个音符落下时,海平面的光斑突然腾空而起,组成一道光桥连接到星空。猎户座的三角钢琴立刻回应,旋律里混入了海浪拍岸的节奏;参宿四的脉动变得急促,像在催促鼓手打快速度;织女星的闪烁突然密集,合唱队不得不提高音调才能跟上——那是卡戎族从未尝试过的高音区,却在族人的声带振动中自然形成了和声。
高潮出现在朝阳完全跃出海面的瞬间。所有光斑突然炸裂成亿万光点,在空中组成旋转的光轮。光轮的每一道辐条都是不同的旋律:有卡戎族的摇篮曲,有猎户座的自主演奏,甚至有天龙座曾被按断的那段低音。当光轮旋转到最快时,卡卡听见了宇宙的底色——那是一种极其细微的嗡鸣,像所有星辰的核心在同时振动,又像无数文明的歌声在光年尺度上重叠。
“它们在邀请更多人。”阿月指着光轮边缘新出现的光斑,那些光斑的频率陌生而急促,明显不属于已知的任何星系。长老突然吹起一段全新的旋律,那是他昨夜根据光轮轨迹即兴创作的,带着试探的疑问。光轮立刻分出一道支流,支流的末端浮现出陌生的星图,图上标注着卡戎族从未见过的符号——那是距离他们最近的另一个智慧文明的坐标。
当正午的阳光驱散最后一丝晨雾时,光轮渐渐消散在天空中。但卡戎族人知道,这场对话已不再局限于他们与星空。海滩上的青铜琴弦还在微微震颤,礁石的共鸣持续了整个下午,连孩子们用贝壳堆砌的“星琴”,都在潮水退去后留下会发光的乐谱。
卡卡将新的发现刻在观测台最高的石柱上:“宇宙不是剧场,是宴席。”他看着远方海面上重新聚集的光斑——它们正在组成新的邀请信,等待着被下一个仰望的文明读懂。而卡戎族的任务,就是带着青铜琴与骨笛,在星辰与海洋之间,当好这场宇宙盛宴的第一个传信人。
夕阳西下时,第一艘载着青铜琴的独木舟驶离了海岸。舟上的年轻鼓手望着星空,手里的鼓槌已经蓄势待发——他们要去寻找光轮标注的坐标,把这场跨越光年的合奏,继续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