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石的共鸣持续了整个下午,连孩子们用贝壳堆砌的“星琴”,都在潮水退去后留下会发光的乐谱。
阿月蹲在退潮后的沙地上,指尖拂过贝壳间流转的微光。那些由扇贝壳拼成的弦状纹路里,光痕正顺着孩子们随意堆砌的弧度游走,在沙面上画出弯弯的音符。当她用指甲轻轻刮过贝壳边缘,光痕突然跃起,在空中连成一段短促的旋律——那是今早合唱队唱错的乐句,此刻竟被这些简陋的“星琴”修正了节奏。
“它们在学习模仿。”卡卡扛着新锻造的青铜弦走来,弦身还带着铁匠铺的余温。他将弦条架在三块礁石间,恰好与猎户座腰带的角度重合。刚固定好最后一块礁石,远处的星空便传来回应:猎户座的三颗亮星突然暗了暗,像在示意“位置正确”。更奇妙的是沙地上的贝壳星琴,它们的光痕开始随着新架的青铜弦振动,原本散乱的旋律渐渐统一,化作与星空同频的合奏。
黄昏时,涨潮的海水漫过了海滩。孩子们慌忙抢救贝壳星琴,却发现海水并未熄灭那些光痕——光痕在浪涛中散开,随波逐流的同时,竟在水面上织出更复杂的乐谱。有片光痕漂到鼓手的脚边,他下意识用鼓槌点了点水面,光痕立刻化作鼓面的形状,鼓心浮现出参宿四的橙红色光晕,每一次敲击都让海底传来沉闷的回响,像那颗红超巨星在深海的倒影里脉动。
“整个世界都成了共鸣箱。”长老踩着及踝的海水走来,他的骨笛在潮湿的空气中发出更清亮的音色。当他吹奏那段代表“探索”的旋律时,海面上的光痕突然向同一个方向汇聚,形成一条通往深海的光带。潜水的族人很快带回消息:光带的尽头是片发光的珊瑚林,珊瑚虫的开合节奏,与仙女座星云的光带波动完美同步。
夜幕降临时,卡戎族的“星海剧场”初具规模。海岸线上,青铜弦阵与星空的猎户座形成镜像;浅滩的礁石间,鼓手们围着会发光的鼓面敲击,每一声都让参宿四的脉动更加明亮;而深海的珊瑚林,则成了合唱队的延伸——当族人在岸边歌唱,珊瑚虫便会集体发光,将歌声转化为光信号传递给星空。
最动人的是孩子们的贝壳星琴。这些被潮水打磨得光滑的贝壳,此刻沿着海岸线排成长龙,光痕在贝壳间跳跃,像一群传递音符的萤火虫。有个刚学会走路的幼崽,无意间将贝壳扣在耳朵上,竟听见了来自金牛座的低音——那是只有通过共振石才能捕捉的声波,此刻却通过最朴素的贝壳,传入了文明最稚嫩的耳朵里。
卡卡站在观测台最高处,看着这片由大地、海洋与星空共同组成的剧场。青铜弦的震颤、礁石的共鸣、海水的回响、珊瑚的闪光,还有孩子们贝壳里传出的星声,正在编织一首属于卡戎族的宇宙之歌。当他再次奏响创世歌谣的第一个音符时,所有声音突然停顿,随后同时爆发——这一次,回应他们的不仅是星空,还有脚下的土地,身旁的海洋,以及整个正在苏醒的世界。
黎明前的最后一刻,海面上的光痕组成了新的星图。卡卡认出那是附近星系的坐标,每个坐标旁都标注着对应的乐器:用火山岩制成的琴,能与脉冲星对话;用鲸骨雕刻的笛,适合回应河外星系;而用月光淬过的贝壳,则是写给年幼生命的入门教材。
“不是我们在仰望星空,”长老将骨笛递给身边的阿月,“是星空在借我们的手,写下自己的乐谱。”潮水再次涨起时,贝壳星琴的光痕融入浪涛,却在沙滩上留下永恒的印记——那些被光痕灼烧出的浅沟,组成了卡戎族新的星图,图的最下方,是一行用贝壳拼出的字:万物皆可歌唱。